文学中的“前七子和后七子”分别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1. 在明代,文学界出现了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及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领导的后七子。他们共有十四人,共同倡导了文学复古的运动,并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 前七子,即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代表。他们主张文学应学习秦汉文章,推崇汉魏古诗,效法盛唐近体诗,反对当时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和理气诗,希望改变诗风的萎靡不振和陈词滥调。这一立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政治上勇于与权臣和宦官抗争,并在诗文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3. 后七子,即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前七子的复古思想,主张学习古人,废弃宋人的文学风格。相较于前七子,后七子在追求复古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法度格调的讲究,尤其是王世贞,他提出了“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的观点,强调了格调与才思的关系,并主张在诗文创作中应重视“法”的准则,这在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所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