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地块成矿省(Ⅳ)

如题所述

印支地块成矿省是在印支地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其南西界为梅平断裂连接庄他武里缝合带,北西侧以难河—程逸—奠边府缝合带为界,北动侧以红河断裂为界;其范围包括泰国东部、老挝中部和南部、越南南部和柬埔寨,由黎府断褶成矿带(Ⅳ1)、金边盆地成矿区(Ⅳ2)、呵呖盆地成矿区(Ⅳ3)、边和—大叻断褶成矿带(Ⅳ4)、昆嵩隆起成矿区(Ⅳ5)、长山断褶成矿带(Ⅳ6)和马江—桑怒岛弧成矿带(Ⅳ7)和黑水河裂谷成矿带(Ⅳ8)等8个次级成矿单元组成(图4.1)。

4.2.4.1 黎府断褶成矿带(Ⅳ1

该带界于南邦褶皱带与呵叻盆地之间,是印支板块北西部的华力西晚期边缘褶皱带。基底出露新元古界变质岩系,加里东期属隆起区,早古生代地层不发育。上古生界为冒地槽沉积,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并以其中少量火山岩分布而有别于西部同期沉积岛弧带。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常为假整合接触,并直接超覆于古生界变质岩系之上。华力西晚期有强烈构造运动。该带发育华力西晚期碱性正长斑岩,在黎府、庄他武里等地有印支早期花岗岩岩株。三叠系—下白垩统呵叻群沉积岩内夹有火山岩。上新世或更新世期间,区内再次褶皱隆起,形成华力西晚期以后的多期叠加褶皱带。该带,特别是泰国东北部黎府地区,广泛发育有交代或接触交代变质的铜、铅、锌矿床和斑岩铜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近年来的广泛调查,发现有金矿化。在黎府—廊开一带,可望找到特大型金矿床。金矿化主要与白垩纪—第四纪石英闪长斑岩有关。

铜矿化在黎府地区具有较好的潜在远景。已知有黎府南10km的Phu Thong Daen铜矿床及黎府东约15km处的Phu Hin Lek Fai铜矿床,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属斑岩型矿床。成矿围岩是泥盆纪—二叠纪的沉积岩层以及钙质页岩、砂岩、粉砂岩及石灰岩。这些围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板岩、千枚岩、泥板岩及石英岩等,成矿母岩主要为三叠纪的花岗岩及安山玢岩。侵入岩体的接触带有矽卡岩、大理岩、角岩等。黎府斑岩铜矿及其他贱金属矿床中,接触交代型铜矿床大都产于石炭纪—三叠纪钙质岩系。这些铜矿床的产出多与正磁异常相吻合。钻探证实,黎府地区斑岩铜矿床储量总计矿石约5000×104t,其中含铜约0.65%,这一地区的铜矿床可能与三叠纪的安山玢岩侵入有关。分布于丰沙里—黎府—罗文真火山弧带中段黎府、廊开(Nong Khai)地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变质碎屑岩夹基性—酸性火山岩、石炭系碎屑岩夹灰岩、二叠系灰岩夹碎屑岩。有三叠纪花岗岩侵入。已知矿产地10余处,其中大型斑岩铜矿1处[普龙(Phu Long)],中型斑岩铜矿2处[普辛勒菲(Phu Hin Lek Fai)、普通达埃(Phu Thong Daen)],金、金铂、铅锌、铁锰矿化若干处。此外,在黎府断褶带的普米杨山发育有铜、金、锌等矿化(Econmic and Commission,1990)。

4.2.4.2 金边盆地成矿区(Ⅳ2

该成矿区为叠加在呵叻盆地南部的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中生代呵叻群、印支期花岗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系组成。盆地于晚白垩世后形成,是地堑裂谷活动背景下受拉张、挤压下沉作用影响而发生的地堑型盆地,发育次大陆相沉积,现为湄公河下游三角洲沉积区,沉积厚度约2000~3000m。

钼—金矿化远景区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盆地的龙川高地,东界后江,南界龙川迪石一线,北界越柬边界,西临罗湾,面积约500km,是最小的成矿区。区内为第四纪洪积、冲积砂、砾石、粘土所覆盖,仅零星分布几个三叠纪—侏罗纪花岗岩体,已知有辉钼矿化和砂金化(Econmic and Social)。

4.2.4.3 呵呖盆地成矿区(Ⅳ3

该成矿区叠加在元古宇昆嵩陆块向西延伸的中生代盆地中,属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以后,沿地堑裂谷带发展起来的拉张断陷盆地。

呵叻盆地被北西西走向的普潘山脉分割为两个次级盆地,北部称沙空那空盆地,南部称乌纹盆地,均为巨厚的呵叻红层所覆盖,盆地边缘有少量上三叠统及侏罗系至下白垩统分布。盆地中心宽阔,内有巨厚含盐系地层沉积。含盐层共有三层,均为泥质岩(生油层)所隔,下部盐层厚达300m,其上部发现钾盐(光卤石及次生钾盐),中部盐层较薄,仍见少量钾盐分布,上部盐层薄,未见钾盐层,盐层中有硬石膏及石膏层分布。此外,近年石油钻井中探发现有含铀、含铜砂岩层,并具有工业远景,石油天然气亦有发现。呵叻盆地属高热流值分布区,地温梯度达40℃/km,但盐层中仅为8.3~10℃/km。

发育石盐—钾盐矿床为特征,位于呵叻高原及其北、东侧,受控于中生代盆地。向北可与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钾(岩)盐成矿带断续连接。思茅地区有勐腊尚勇和江城勐野井大型钾盐矿床、江城镇东和景谷温凯大型岩盐矿床等的分布;丰沙里、彭世洛一带也断续有含盐层分布。盆地由上三叠统红色砂岩、砾岩和页岩,侏罗系红色砂岩、粉砂岩,白垩系红色砂岩、页岩和砾岩组成。本成矿带含钾(岩)盐地层为上呵叻群顶部的马哈沙拉堪组,时代为晚白垩世,也可能延续至古新世;主要由互层的或犬牙交错的蒸发岩和红褐色粘土、粉砂岩组成,最厚945m,含三个蒸发盐岩段。本组底部以硬石膏层与下伏红层过渡。带内已知大、中型钾盐、石盐矿床8处(郭远生等,2002)。

4.2.4.4 边和—大叻断褶成矿带(Ⅳ4

构造位置位于大叻海西褶皱带,呈北东向分布,北界绥和—大叻一线,南界藩切—边和一线,包括林同、庆和、宁顺、平顺等省区,面积约42000km2。泥盆纪—早石炭世砂泥质与硅质建造的浅变质岩系不整合覆盖于基底元古宇变质岩系之上,中晚石炭世陆源砂泥质建造又不整合浅变质岩系之上,且有多处花岗岩侵入。再上为二叠纪英安岩和早三叠世海相火山(流纹岩)—沉积建造以及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泥质碎屑岩建造,最上面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所覆盖。本区华力西期花岗岩属于钙碱性二长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等。构造线不明显,据物探资料推测有两条隐伏大断裂呈北东向分布,一为绥和—大叻断裂,一为金兰湾—朗藩断裂。本区已发现金属矿产地约20余处,大型金矿床1处(茶囊Tra Nang)、大型锡钨矿床1处(大寨Da Trai),中型铅锌矿床1处(洲泰Chau Thai),铅锌、铜铅锌、金矿点和矿化点若干处。锡钨矿床与晚白垩世斑状花岗岩小岩体关系密切,属黑钨矿—锡石—石英脉型,伴生砂锡钨矿化。洲泰铅锌矿床与晚侏罗世—白垩纪火山岩有关,伴生铜、金、银,属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茶囊金矿床产于侏罗纪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的断裂带中,属含金石英脉金—黄铁矿—毒砂组合,伴生大型砂金矿床。其中铝土矿主要是玄武岩风壳红土型的巴老铝土矿床,次为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型的大叻铝土矿点。此外,还有边和铜矿点、嘉北铅(锌)矿床、新盛铅锌矿床、克龙法钼矿点、铅铜矿点及砂锡矿点、铜钼锡矿点、大叻金矿点和6个钛铁砂矿点等。另在柬埔寨南部的豆蔻山等地发现宝石等非金属和铝、锡、钼等矿化。该矿化带和马来西亚东海岸的锡矿亦称为东南亚锡矿带的东带(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5 昆嵩隆起成矿区(Ⅳ5

该带分布于昆嵩隆起区,其北界约在岘港—车邦一线,南界约在绥和—大叻一线,西至老、柬两国边界,东临南海。主要沿昆嵩(Kon Tum)地块边部分布。昆嵩地块由太古宇麻粒岩、元古宇角闪岩及多期次花岗岩、花岗混合岩构成。上覆中三叠统裂谷碎屑岩、灰岩、流纹岩,中侏罗统磨拉石相砂、砾岩,新生界玄武岩和砂、砾岩。元古宇有两套变质岩系,一为深变质型,由角闪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夹角闪岩,有时由钙碱片麻岩、伟晶质和长英质正片麻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组成;一为中变质型,由各种片岩夹石英岩、大理岩和角闪岩等组成。它们大面积出露,在隆起边缘岘港与朱莱之间的安德坳陷的东西向狭长地带,有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厚达6000m的海相碎屑泥质建造,是陆内断陷盆地。隆起区及西缘有大量的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总面积为2.3×104km2)覆盖。本区已知金属矿产地约33处,其中铝土矿床(点)产地15处,金矿床(点)9处,铜矿床1处,钨矿点1处,铅锌矿床2处,铁矿床5处(含大型铁矿1处(广义)、中型铁矿2处(龙盛、慕德)、小型铁矿2处)。本区所有的铝土矿床(点)都属玄武岩风化壳红土型矿床。金矿床(点)主要产于元古宇变质岩系中的含金石英脉内(如蓬苗大型金矿)和矽卡岩内(如福山金矿),而宝石则产于玄武岩风化壳中或元古宇变质岩中或与花岗岩中。至于德布铜锌矿床,奠盟铅锌矿床则均产于元古宇片岩中。蓬苗金矿床产于地块东北缘元古代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中的断裂带,以金为主,伴生银、铜、铅、锌,属含金石英脉金—黄铁矿—毒砂组合。总之,本区是一个以铝土矿、金矿为主的成矿区(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6 长山断褶成矿带(M6

该成矿带北界兰江,南界约在岘港—老挝车邦一线,主要沿越、老交界的长山花岗岩带呈北西向展布,是一个发育于断褶带基础上的成矿带。带内主要出露古生代地层,西部近呵叻盆地有中生代地层分布;伴有多期花岗岩浆侵位。成矿与花岗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以Fe-Cu、Au矿化为特点。目前工作程度较低,发现并勘探了越南最大的铁矿——河静石溪铁矿,储量达6×108t,属镁质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并伴有稀土金属矿床。

长山成矿带由巨厚地槽相砂泥质建造,并经浅变质的龙带河群和大江群与沉积间断面之上的中石炭世—二叠纪碳酸盐岩建造及白垩纪陆相岩层组成。构造形态上,中奥陶世至泥盆纪地层强烈褶皱成线状构造,其上则明显地覆盖着产状近于水平的中石炭统—二叠系灰岩,故认为是属于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之产物。区内岩浆岩有中奥陶世花岗岩侵入体,侵入于下古生界和泥盆系的大型花岗岩基的时代可能为华力西期。本区有几个巨大的自东而西的推覆体,推覆距达数十千米,推覆构造为北西走向。带内已知铁、金、铜、锡、铅、锌等矿产地72处,可划分为4个次级成矿区:①川圹铁、金、铜、铅、锡成矿区;②甘蒙锡、金、铅成矿区;③车邦金、铜、铅、锡成矿区;④岘港金、铅、锌、铁成矿区。铁矿除河静石溪矽卡岩型磁铁矿床产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体与泥盆系灰岩接触带外,其余四个小型铁矿和五个锰矿床(点)均产于石炭系灰岩中,而顺化金矿点则为花岗岩体中含金石英脉。稀土金属矿床是石溪铁矿伴生矿,矿石与古近纪花岗岩体有关。近年来,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在该带发现并开采Sepon斑岩型Cu-Au矿床(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7 马江—桑怒岛弧成矿带(Ⅳ7

该成矿带是一个在岛弧演化基础上发育的成矿带,包括马江铬、镍、铜、钴、锰成矿区和桑怒铜、铅、锌成矿区。前者位于金沙江—哀牢山—马江结合带内,受控于马江超镁铁质岩带。该岩带沿清化努山(Nui Nua)、桑怒北、奠边府一带分布,呈北西走向,往北可与哀牢山超镁铁质岩带连接。带内已知20余个岩体,主要由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组成。它主要是由元古宇变质岩系中包括片麻状花岗岩和下古生界的中浅变质岩系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在复背斜轴部或其南侧有三叠纪的花岗岩侵入体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展布。本成矿带目前主要在复背斜东南段已发现Cr、Au、Sb、Fe和宝石矿(点)14处,其中铬、镍矿床2处,含大型砂铬矿床1处(努山古定Co Dinh)、小型硅酸镍床1处。铬铁矿床与超基性岩体有关,如著名的清化古定铬铁矿矿床。以泥盆纪陆源—碳酸盐岩建造为容矿岩的金、锑矿床和红土型铁矿床。清化古定铬铁矿床位于清化西南约20km处竹山超基性岩体(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辉橄岩和橄辉岩组成)的东侧,为一洪积—冲积型砂矿床。砂矿由上至下可分为:下部含铬铁矿砂质粘土层、由白色泥岩组成的下胶结层;上部含铬铁矿砂质粘土层等,厚约10~60m,分布面积很大。矿石含量占洪冲积物总量的2%~5%,矿石粒径小于0.5mm,由细粒铬铁矿组成,矿石含Cr3O2:1.8%~4.3%,矿石总储量达数百万吨,是一个特大型矿床。桑怒铜、铅、锌成矿区分布于成矿带北东部分的奠边府、桑怒、义安一带,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浆活动(Econmic and Social,1990)。

4.2.4.8 黑水河裂谷成矿带(Ⅳ8

位于马江结合带和红河大断裂之间的黑水河裂谷盆地及其南西侧的莱州—清化复背斜,受控于黑水河中酸性岩浆岩带及基性超基性岩带。带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玄武岩,中—上三叠统砂岩、页岩、灰岩、玄武岩,上三叠统砾岩、砂岩、页岩,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上白垩统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一轴向北西的盆地,盆地北东、南西边缘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分布。其特点是具有厚达7000余米的泥盆纪。

晚三叠世连续沉积的沉积岩层,除中泥盆世、中石炭世和二叠纪形成碳酸盐岩建造外,在其他时代均为碎屑泥质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晚三叠世诺利期为含煤建造,侏罗纪—白垩纪为陆相盆地砂砾岩,西部有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沿中心轴断裂(北西向)展布有三叠纪基性—超基性岩带。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带分别位于黑水河盆地和其与南西侧莱州—清化复背斜交接部位,它们与成矿关系密切。成矿带呈北西走向,已知矿产地近50余处。主要矿产有铜、镍、铅、锌、银、金、锑等(Econmic and Social,199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