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人为什么到最后都要死,怎么回答?

如题所述

孩子问人为什么到最后都要死,怎么回答?我女儿和儿子都问过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一、年龄不同,回答不一样

儿子4岁问时,我的回答是:“人最后都要死的,爸爸妈妈有一天也会,不过我们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陪着你。”儿子问:“哪颗星星是你呢?”我说:“那颗最亮的星星。”儿子不希望妈妈变成星星,希望我们永远陪着他。我就告诉他:“那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在一起的日子,好好过,快乐地过。”

孩子5岁前,一般会避开死亡话题,不会深究,言语中带着想象力和故事。

女儿9岁问时,我的回答是:“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如果人一直活着,那地球上岂不是站满了人。”

孩子长大了,也会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尽管对死亡还是很恐惧,但是可以尽量正面谈论。

二、问问题的背景不一样,回答不一样

女儿问这个问题,其实有两次。

一次是因为丈夫的奶奶去世。我的回答是:亲人去世,我们会很伤心、难过,会痛苦不已,会后悔她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为了珍惜相处的时光,妈妈每次回家一定要带你们去见爸爸的奶奶和妈妈的外公外婆,即使你看着太奶奶会觉得害怕和不安,但是我依然坚持,这样即使太奶奶去世时不在身边,至少遗憾会少很多。

那次谈话后,再去看我的外公外婆时,她都会和我一起,不再害怕。她知道看一次少一次,格外珍惜。

另一次是她有天突然很感伤,大哭,不希望我们离开她。我首先拥抱她,让她哭,她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我们再开始聊这个话题。孩子有时候会莫名感伤,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唯一知道的就是不要和爸妈分开,希望我们长命百岁。我告诉她:

1、妈妈也不希望和你们分开,我爱你们,永远爱你们,就算不在了,那份爱依然会陪着你们。

2、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面对。

3、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感受不一样。在印度尼西亚有个部落,每当有人逝世,全部落的人会盛装打扮,跳着舞唱着歌庆祝,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享受极乐世界的开始,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我们这里,如果亲朋好友去世,会觉得很悲伤,难以接受。是不是很不一样?每个人对死亡的看法和做法都不一样,这取决于你自身以及你周围的观念。

4、现在科学发达,你不是想做科学家吗?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会研制出能够延年益寿的良药。

5、有时会有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发生,会有火灾、车祸等事故发生,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学习一些防灾救灾的常识,让我们在面对这些状况时有更多的求生机会。例如,上次我们学习的心脏复苏法,我们有时间可以多练习,说不定下次就会挽救生命。

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一部分,但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总是避而不谈。在媒体报道上,死亡从来就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会因为担心孩子无法接受,甚至不让孩子参加爷爷奶奶的葬礼。这些种种做法很难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健康的理解和看法。

和孩子们谈论死亡,确实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但是通过讨论,他们能够学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了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勇气,他们能够有力量去面对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而且会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5

什么是死亡,人为什么要死亡。这是一个很大的存在主义的议题。死亡焦虑,是我们经常会在成人咨询中都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它的必然发生,因此而带来的情绪感受往往都是无力、无助、没有希望。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害怕,有时候是难过,有时候也许只是好奇。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总的原则是简单、清晰、不回避、不情绪化。婴儿从降生始,大脑就一直在不停地生长着。神经元的发育发展都是从孩子每日的所见所闻慢慢连接而来。所以我们的孩子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孩子的大脑跟我们的不一样,她/他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都还不具备/完善。家长并不一定要对孩子的每个问题都做详尽详实的回答。比起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体会孩子问题背后的情绪。小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都是只能意识到自己,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很小的孩子去拿别人玩具,她/他并不觉得自己在抢人家东西,她/他的心里就是真的认为“这是我的”。3岁之后慢慢地,随着脑的发展和教育,小孩子逐步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世界有了一个更大更新的模样。死亡的问题也就慢慢出来。如果家里没有死亡的事件出现,比如题主提及的小金鱼死掉了或者祖父母过世,孩子也会因为在电视看到或者听别人说到某某死了而提出这样的问题。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体会,孩子为什么问?问题的背后,你的孩子在感受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儿童不像成人。一个健康发展的成年人是有自我情绪调节功能的。儿童的情绪调节往往要靠父母,靠养育人。如果在孩童时期能得到养育者的理解和帮助,孩子慢慢地就能学会自我调节。如果小孩子因为一样东西没了,或者是有一个亲近的人去世而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要加倍耐心,这是她/他开始体会人生中第一次有意识的丧失。在这种时刻,父母除了要解答孩子“什么是死亡”的困惑,更重要的是要陪伴孩子走过哀悼这个丧失的过程。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小的记忆盒子,里面放上曾经和小金鱼或者祖父母的回忆相关的东西、照片,让孩子在想念他们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可以给小金鱼或者祖父母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还有必不可少的仪式-葬礼。如果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帮助她/他来命名情绪,帮她/他表达。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体会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但是情绪是会过去的。也许当下的情绪很难受,不舒服,但是它不会一直存在。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爸爸妈妈还会在这里,每天也还是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世界是安全的。

第2个回答  2017-10-25

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突然问我:“为什么动画片里的人物会死呢?什么是死?”

看着孩子真诚和求知的眼神,让我到嘴边的话有咽回去。怕解释的不正确,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跟他解释什么是死亡。

记得“爸爸去哪儿”有一个片段,关于父母呈现老去的样貌。当夫妻看到对方老的样子,更多的是甜蜜,看着老去的对方,放下了心中结,然后幸福的拥抱。可是当“霸道总裁”康康和“小公主”夏天看到父母这样的是震惊,是失措和拒绝的父母老去的状态。

“我不想你们死”,他们看到老去的父母,感受老去,甚至会走向死亡的父母。但是我想这样的是有意义的。

死亡一点都不骇人,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方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想到死亡,会担心自己的死亡,也会担心爱的人及宠物的死亡。小孩的心灵跟成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疑惑及焦虑。因此,当我们过度保护小孩、刻意不与小孩讨论相关死亡问题,并忽略他们悲伤反应时,小孩的内心,就会感到不安与痛苦,失去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样?

①认为世界每个东西都是活的,死亡只是睡着了,他们会担心死去的人是否舒服,饿,冷,或者孤单。

②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受别人意愿控制,人可以因别人的愿望而死亡,也可以随时活过来。相信神话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可以通过一个吻而活过来。

③相信存在是为了人的目的。比如,玩具坏了能修,人应给也能治活。在他们眼里,坏的想法和行为可以导致死亡,会认为是不是自己做错什么而让亲人死亡等。

家长应给如何处理死亡教育呢?

①不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经常接触死亡的例子。

比如小动物,或者人的死亡等。过多接触死亡事件,会造成孩子恐惧等负面情绪

②死亡教育,正确面对。

不要搪塞孩子“长大后你就知道”的说辞。越公开讨论死亡,儿童的死亡焦虑越低。坦诚告诉孩子事实,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③不要说“死亡只是睡着了”的话,会让孩子有错觉。

可以直接说,死亡就是没有呼吸,不能交流,没有心跳,没有思考等正常身体功能停止工作。

④当孩子遇到死亡事件,一定不能逃避。

比如亲人,宠物去世,可以用正面的态度引导,让孩子客观认识死亡。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死后是升入天堂,还是有下一个轮回,我们都会因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更珍视我们的生命。

看国外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美国: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

荷兰:在荷兰,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向孩子隐瞒家庭重大变故的信息。孩子的亲人去世了,家长就明白的告知什么是“死亡”,不会骗说去出差了,出远门了等等;父母离婚了,谁生病了,也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释这些是怎么回事。

借助一些绘本书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比如可以从《小红帽》这样的故事中,学习如何教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这个故事三个结局完全不同的版本:最初的结局是大灰狼先吃了小红帽的奶奶,然后吃掉了小红帽。人们也可能记得第二个版本,大灰狼吃了小红帽之后,是守林人用斧子剖开狼的肚子救出了小红帽。还有第三个版本,小红帽被拿枪的猎人救了下来,免入狼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25

我们都提倡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做“一言堂”的父母;但同时,建立边界、保护孩子的安全也是父母的责任。家长尽量要减少孩子看新闻。新闻对儿童的不利在于两点,一是坏消息多,二重复性高。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不完善,不像成人可以进行推理或者抽象思维,他们无法逻辑地去理解、评判这些事件。如果经常看新闻,对于孩子来说并无好处。曾经有一个妈妈很紧张地问我,说孩子总是会画死人的画儿,比如车祸什么的,但是家里并无车祸创伤经历,是不是孩子有暴力的问题。但最后发现是因为这个孩子经常看电视,看新闻,这些死人的场面都是他从电视里看来的。成人看新闻,是了解动态,与时俱进。孩子想不到这些。比如我们成年人有时候没病的时候也会去医院,比如做体检,是为了健康的考虑。但是从孩子的眼里看出来,去医院就是生病了,那就代表着有可能失去,疼痛,苦药等等。孩子想不到,不生病为什么还会去医院,或者医院还有什么别的功能。孩子看到父母去医院就会觉得紧张或者有一些暗暗的担心害怕。多提一句,孩子提出任何问题,只要父母定得住,能用正常化、平静的态度给孩子一些回答,对孩子来说就都是好的。孩子的成长生理和心理的安全完全要仰赖养育者,一个坚如磐石、稳定、快乐的妈妈,比一本百科全书强的太多。她的存在会让孩子觉得世界是安全的,有爱的;人跟人之间是温暖的,是爱的关系。孩子只要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她/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最后讲个笑话来结尾吧。^_^宝宝四岁,上幼儿园,一日回家跑去厨房问妈妈: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恐惧已久的问题终于降临了啊!妈妈深吸一口气,拉着孩子的手到客厅坐下,徐徐道来:孩子啊,在很久以前,爸爸跟妈妈相遇了。爸爸妈妈在一起很快乐.....后来呢,爸爸肚子里有一个小蝌蚪叫精子,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鸡蛋叫卵子.....额.....那个.....因为爸爸妈妈很相爱.....于是.....所以.....那个,后来精子跟卵子结合成一个小宝宝,就是你啊,你就是这样来的..........宝宝呆萌呆萌地看着妈妈:妈妈,班里的小朋友有的是山西来的,有的是内蒙来的,我是??哪里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