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导师交流技巧

如题所述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是一场修行。如果情侣之间的关系尚且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双向互动,那么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则是“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跟导师沟通,虽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导师手中。毕竟铁打的导师,流水的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察言观色——摸清导师性格和底线

这一点要积极主动向前几届师兄师姐“取经”。师门的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与导师相处的经验。比如导师日常习惯早睡还是晚睡,听学生汇报学习进度更注重什么,论文写作哪些雷区是绝对不能碰的,诸如此类。有前辈的“排雷”经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要在跟导师相处的时间尽可能观察老师的言行举动,归纳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攻略,在日常学习中完善自身。

2、摆好位置——想清楚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

之前有位博士诉苦,说感觉没有办法跟导师成为朋友。这正是没有正视师生关系的表现。尽管很多较为年轻的导师喜欢自称“朋友型”导师,或者某些年轻的女导师还是女弟子的“闺蜜型”导师,但不管什么型,师生间的本质关系并未改变。韩愈说的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正确的位置就是:你是来跟导师学知识的,你要完成学业、写论文、发论文,然后毕业。这是主线,其他的都是支线,大可不必庸人自扰之。

3、双赢思维——降低导师带自己的难度

换位思考,是成功人际沟通的前提。导师其实很忙的,带学生只占导师生活很小的小部分。导师要搞学术、带学生、上课、申请基金、出差、带实习等,如果导师还兼任行政职务,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公文。更不用说导师的家庭事务。导师很忙,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降低导师跟我们沟通的难度呢?

多多注意自己研究领域的动态;论文认真写,导师指出的问题争取不要犯第二次;不懂的问题自己努力查文献,仍然无法解决的向同门、师兄师姐请教,仍然无法解决的再问导师。

如何向导师提问也有讲究。不能只简单抛出问题,还应该跟导师传达清楚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程度以及没有办法突破的瓶颈;不要拖延,导师交代的任务及时完成,完成之后及时汇报。老师交代的任务拿出百分百的专注去完成。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发给导师论文,他只给我改了几个错别字和几个病句就返回了呢?我并不想让导师给我改这些啊,这些简单的我自己也能改。我想让导师帮我解决我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但导师的想法也很简单,连格式、错字、病句这样的小毛病都没办法杜绝,其他问题肯定一大堆。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多数情况下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所以,给导师看的东西,小毛病一定要尽可能杜绝。

哪个导师不愿意带省事儿的学生呢?初高中老师之所以更喜欢那些懂事、乖巧、学习好的学生,不正是因为带起来难度较低吗?人是惰性动物,做事自然也尽可能追求省力原则。增强导师带自己的动力、减少带自己的阻力,那样就可与导师沟通顺畅,良性互动之下自然能学到更多。

天下导师千千万,本质还是普通人。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人与人交往中一系列让人感到舒适的技巧,那与导师的交往也不过如此。了解对方的喜好与特点,认清双方的关系,再做出对双方都高效的决策,便基本可以破解与导师沟通的难题。你再也不用像一个“学术孤儿”“论文孤儿”一样,跟导师不联系不沟通不见面,也不用每次线上都干瘪瘪回复导师“嗯嗯/好的/明白了/谢谢老师/打扰您了”。

祝愿大家跟导师都能高效沟通,学术水平也能日益精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一.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是直接方便的方式,可以省略漫长的等待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拨打导师的办公电话,私人电话尽量避免拨打,拨打私人电话前一定要先发短信简单介绍自己并询问导师是否方便接听电话。一般在校园官网上都可以查询到导师的办公电话,那么就可以尝试拨打,如无人接听,也许导师在上课或者有事外出,所以可以选择其他合适时间段另行拨打,不要轻易放弃喔。

在与导师通话前,建议考生先整理好讲话逻辑思维及要向导师介绍的闪光点,争取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电话沟通的时间有限,因此一定要挑重点讲述,另外很多考生与导师通电话会紧张,这样就会缩小传达给导师的有用信息,说不到要点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此类易紧张的考生在于导师通话前可用笔记录下想说的话,再根据导师的发问随机变通回答。

二.邮件联系

导师的邮箱一般能够在校园官网上找到。邮件联系的优点是信息量大,避免当面沟通和电话沟通而产生的尴尬。考生可以通过邮件,组织好语言再向导师介绍自己,如研究兴趣、爱好、特长等,但重点还是要描写一下自身的闪光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导师也可以全面的了解考生。值得注意的是,写邮件一定要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以表对老师的尊重及自身的文明素养。但如果导师因事务繁忙,就很有可能会忽略考生的邮件,导致考生空等一场,亦或者会出现邮件存有敏感字样而被拦截等各种情况,但邮件联系依然是实现考生与导师交流的较好途径。

三.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在于直观、信息量大。相当于一个面试,导师和考生通过面对面交流对彼此都会有一深入的了解,如跟导师交流顺利,那无疑会增加复试调剂成功率,同时,面对面交流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有些考生的表现并不合导师心意,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然而无论怎样,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无论能否面对面交流,都要好好准备一下,将自己的状态调试到最佳,打赢这场复试调剂战!
第2个回答  2020-10-09
2017考研初试成绩已经公布,小伙伴们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考研复试及调剂。对于重点关注的调剂院校,可以在发邮件前先打电话了解情况,让目标院校知道有调剂意愿,然后再邮件发送个人信息。部分院校要求提供纸质版的材料,不要怕花钱,立刻特快专递过去,。时间紧,任务重,伙伴们不能过分放松,复试不容轻视。新东方在线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中心今天为大家普及三种联系导师的方式,方便大家与导师沟通交流。

一.电话联系

电话联系是直接方便的方式,可以省略漫长的等待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拨打导师的办公电话,私人电话尽量避免拨打,拨打私人电话前一定要先发短信简单介绍自己并询问导师是否方便接听电话。一般在校园官网上都可以查询到导师的办公电话,那么就可以尝试拨打,如无人接听,也许导师在上课或者有事外出,所以可以选择其他合适时间段另行拨打,不要轻易放弃喔。

在与导师通话前,建议考生先整理好讲话逻辑思维及要向导师介绍的闪光点,争取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电话沟通的时间有限,因此一定要挑重点讲述,另外很多考生与导师通电话会紧张,这样就会缩小传达给导师的有用信息,说不到要点反而会适得其反,建议此类易紧张的考生在于导师通话前可用笔记录下想说的话,再根据导师的发问随机变通回答。

二.邮件联系

导师的邮箱一般能够在校园官网上找到。邮件联系的优点是信息量大,避免当面沟通和电话沟通而产生的尴尬。考生可以通过邮件,组织好语言再向导师介绍自己,如研究兴趣、爱好、特长等,但重点还是要描写一下自身的闪光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导师也可以全面的了解考生。值得注意的是,写邮件一定要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以表对老师的尊重及自身的文明素养。但如果导师因事务繁忙,就很有可能会忽略考生的邮件,导致考生空等一场,亦或者会出现邮件存有敏感字样而被拦截等各种情况,但邮件联系依然是实现考生与导师交流的较好途径。

三.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在于直观、信息量大。相当于一个面试,导师和考生通过面对面交流对彼此都会有一深入的了解,如跟导师交流顺利,那无疑会增加复试调剂成功率,同时,面对面交流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有些考生的表现并不合导师心意,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然而无论怎样,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无论能否面对面交流,都要好好准备一下,将自己的状态调试到最佳,打赢这场复试调剂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9
当人们一说起导师的时,心里一般就会有这样想法和心理,首先是尊敬、仰慕,接着是畏惧,紧接着自己就会稍稍有点自卑,大抵是导师,是指在某个领域亦或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对事物有独特看法,或者博览群书,有大学问的这一类精英人物。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得到了人们和社会的尊重!

但导师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朋友、亲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

那么,当我们遇到导师或者甚至是荣幸成为他的学生,该怎样和导师沟通呢?

梧桐觉得,当我们和导师沟通时,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自卑,但自谦不是自卑,也不要自傲,尊重导师,尊师重道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是我们放下自卑的理由,但不是目空一切的借口。不自卑,不自傲,谦虚有礼,你就具备了和导师沟通的基本条件。

再有我们对导师最好要有个基本的了解,他的的专业,他的态度,他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有一些大致的了解,这样,沟通时的切入点会比较容易,如果和气象导师谈化学,和哲学导师谈文艺,你基本上就死翘翘了!

虽然投其所好有点贬义,有点取巧,但一旦你掌握了和导师沟通的一点小技巧,你就会在导师的沟通间,在导师的谆谆教导中如沐春风,你和导师的相处也会融洽,如鱼得水,才不会觉得和导师沟通时如坐针毡。
第4个回答  2020-12-09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为什么“如何跟导师沟通”在硕博阶段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称为大学生,师生相处难题似乎在本科阶段并不存在。有人感叹本科老师好相处,想和老师交流的本科生一般都与老师关系不错。很多硕士生或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本科阶段“吹面不寒杨柳风”般温文尔雅的神仙导师,到了硕士阶段就变成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般摧枯拉朽的魔鬼导师。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道德的沦陷还是人性的扭曲,亦或者是人设的崩塌呢?

大抵因为导师对本科生并不报以期待,不用忧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论文进度、毕业问题,所以可以保持平常心,并非导师责任制;而研究生拜入导师门下,是导师的弟子,跟导师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要对弟子负责,要在弟子的各项申请书上签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