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如题所述

  影响是: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1.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暑季和雨季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2.地形: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5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 29 7 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
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在社会条件方面,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981 年
总人口68,863 万,劳动力资源充足。印度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还在历史的早期,印度的农业就较发达,精美
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棉布、毛织品、颜料、香料等远销欧洲等地。
冶炼技术也比较高,在文化艺术和雕刻建筑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纪以后,由于遭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封建
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印度却成为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独立以后,印度
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全世界来看,
印度经济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其增长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长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 年时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业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独立后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农业由51%降到33%,但是总的说来印度
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的农业,独立后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单位耕地
面积上的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拥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几乎年
年进口粮食的印度,最近已连续几年基本自给,茶叶、油脂、糖、香料等农
产品的出口也比过去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如果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
然条件,则其农业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较低的。(1)生
产技术落后。目前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为手工劳动,挽牛是是主要动力。
在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22.7%,而其化肥消费量
仅占16%,拖拉机数量则不到11%,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指数高而复种指数低。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7%,超
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抛荒休闲。
以印度丰富的水热资源论,农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长,但迄今大部分耕地仅
为春种和秋种两种,夏种比例低,总的复种指数较低。(3)单产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叶外,其它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棉花仅为世界平
均单产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产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
之一。印度虽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但因营养缺乏,体质退化,生产性
能低。印度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黄麻、
红麻等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茶、稻谷、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单
产不高,故其总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
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29
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恒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印度的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
水稻对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麦比较耐旱,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 29 7 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
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在社会条件方面,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981 年
总人口68,863 万,劳动力资源充足。印度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还在历史的早期,印度的农业就较发达,精美
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棉布、毛织品、颜料、香料等远销欧洲等地。
冶炼技术也比较高,在文化艺术和雕刻建筑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纪以后,由于遭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封建
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印度却成为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独立以后,印度
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全世界来看,
印度经济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其增长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长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 年时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业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独立后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农业由51%降到33%,但是总的说来印度
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的农业,独立后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单位耕地
面积上的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拥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几乎年
年进口粮食的印度,最近已连续几年基本自给,茶叶、油脂、糖、香料等农
产品的出口也比过去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如果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
然条件,则其农业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较低的。(1)生
产技术落后。目前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为手工劳动,挽牛是是主要动力。
在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22.7%,而其化肥消费量
仅占16%,拖拉机数量则不到11%,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指数高而复种指数低。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7%,超
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抛荒休闲。
以印度丰富的水热资源论,农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长,但迄今大部分耕地仅
为春种和秋种两种,夏种比例低,总的复种指数较低。(3)单产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叶外,其它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棉花仅为世界平
均单产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产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
之一。印度虽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但因营养缺乏,体质退化,生产性
能低。印度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黄麻、
红麻等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茶、稻谷、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单
产不高,故其总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
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第3个回答  2012-06-19
农作物
分 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