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肥料的一切一切!关于肥料的历史、谚语、典故。

公司要做一个关于肥料的展览馆,关于肥料的历史,谚语(解释及实例),大人物说过的关于肥料的名言、典故、事例(最好配照片)。只要有关的都可以,一定要真实哦!可以发到我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不要给我百度链接,我都看过了

  我国肥料生产与施用历史

  年代

  化肥生产

  肥料施用

  1900-1949 由国外少量引进。后期兴办两个小氮肥厂。主产硫铵。 几乎全部依靠有机肥。
  50'S 主要生产氮肥,磷肥开始兴办。年产约8万吨(有效养分) 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但氮肥所占比例不到10%。
  60'S 氮肥以碳铵为主。年产化肥约200万吨(有效养分) 有机肥料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化肥所占比例约20%。
  70'S 引进尿素生产线,氮肥产量居世界第3位。引进钾肥 有机肥与氮、磷、钾配合施用,化肥比例超过1/3.
  80'S 化肥产量居世界第2位,年产1.3千万吨(有效养分)。尿素与碳铵并重。磷肥主要是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 有机肥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化肥投入比例开始超过有机肥。
  90'S 化肥产量居世界第1位,年产约2千万吨(有效成分)。复混肥生产开始兴起。
  (年进口化肥500~800万吨) 主要依靠化肥,复合肥投入比例增大。钾肥仍要依靠有机肥。叶面肥种类增多。
  1998 化肥总产量2955万吨,其中氮肥2226吨,磷肥667万吨,钾肥40万吨。(均为有效成分)
  复混肥生产:磷一铵139.8万吨,磷二铵74.1万吨,硝酸磷肥77万吨,三元复合肥115万吨,混合肥372.6万吨。(均为实物)

  进口:809万吨(有效成分)。用外汇25.2亿美元。其中磷二铵550万吨,氯化钾511万吨。

  主要依靠化肥,秸杆还田增多。省间、城郊与边远农村间肥料施肥用量严重不平衡题号 谚 语
  001 耕地没巧,粪要上饱。
  002 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
  003 粪肥土,土肥苗。
  004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005 七十二行 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
  006 大海不嫌水多,庄稼不嫌肥多。
  007 庄稼行里不用问,除了人力就是粪。
  008 鱼靠水活,苗靠肥长。 油足灯亮,肥足苗壮。
  009 肥多禾壮,奶多儿壮。
  010 春前一道粪,粮食堆满囤。
  011 粪大水勤,粮打千斤。
  012 一堆粪,一堆粮;一个粪蛋蛋,一碗米饭饭。
  013 春天比肥堆,秋天比谷堆。
  014 庄稼要好,犁深肥饱。
  015 菜没盐无味,田没肥无谷。
  016 多施肥料苗儿壮,苗旺自能多打粮。(蒙古族)
  017 做买卖比本钱,种庄稼比上粪。
  018 尿是银了,粪是黄金。
  019 粪是庄稼宝,少了长不好。
  020 粪是地里金,猪是家中宝。
  021 庄稼佬闻见粪香。
  022 爱粪如爱金,才算庄稼人。
  023 要想吃香的,离不了脏的。
  024 粪多锣卜粗。
  025 肥料不下,稻子不大。
  026 作田无粪,瞎子无棍。
  027 种地无巧,手勤肥饱。
  028 积肥无巧:烧、熏、挖、换、扫、割、沤、堆、拾、捞。
  029 积肥如积粮,千船肥料万担粮。
  030 肥料对你笑,看你找不找。
  031 肥料处处有,只怕不动手。
  032 扫集垃圾做肥料,生产卫生两全好。
  033 若要田里有,粪箕不离手。
  034 家里土,地里虎。 一车灶土一车粪,压住秧脚好扎根。
  035 闲土三年也肥沃,七年墙土赛草枯。
  036 土放三年成粪,粪放三年成土。
  037 粪倒三遍,不打自烂。
  038 骨粉作基肥,效力大无比。
  039 沟泥、河泥、水杂草,都是省钱好料。
  040 挖塘泥、挑河泥,防旱防涝又积肥。
  041 豆子饼劲大,棉籽饼劲和长。
  042 一年牛粪三年猛。
  043 牛粪冷,马粪热,羊粪能得二年力。
  044 见青就是粪。
  045 沤青肥,无他巧,一层土,一层草。
  046 农家两大宝,猪粪、红花草(紫云英)。
  047 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
  048 多上粪,庄稼好,还看施肥巧不巧。
  049 勤松土的甘蔗甜,勤施肥的芭蕉香。(傣族)
  050 底肥金,追肥银银,肥多不如巧上粪。
  051 要想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052 千层万层,不如脚底一层。
  053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054 上粪不浇水,庄稼撅着嘴。
  055 追肥追得当,谷子堆满仓。
  056 冷粪果木热粪菜,生粪上地连根烂。
  057 山田冷,下石灰。
  058 石灰是个宝,种田少不了。
  059 早浇萝卜晚浇菜。
  060 粪灰一混,肥效减半。
  061 肥效有迟速,分层要用足。
  062 要想吃香的,离不了做脏的。
  ●农耕俗语典故一●
  农耕劳动是繁重而枯燥的,一句“脸朝黄土背朝天”让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城里抬不起腰来,但是,农村绝对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看哪一句句俗语典故,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整田如绣花
  若要田里功夫做得好,必须冬天犁得早,一来烂泥,二来死草。醴陵人把下田干农活称为做功夫,是非常讲究技术的。一丘田平整出来留一掌养田水,要求平整如镜。一则放水时利于全丘灌到,再则头禾秧短,插在高处容易晒死,插到水洼里又容易淹死,生长不一,抽穗就不会整齐。说是“犁田要深,耙田要平,锄头底下看收成”,又说“整田如绣花”,所以绝对是件细致活,而且本邑主张绿肥过冬,一冬红花草子养得绿油油,来年春上 一季犁将草翻入泥中,放水一泡,就是难得的肥料。不想种绿肥的就更是要隔年冬里就犁田起板,所谓“犁田过冬,虫死泥松”。否则等到哪种称为“马钉”的本地野草长成气候,晒不死浸不死,踩到泥里沤不死,就会落得“种谷落了泥,耕牛拉断犁”的后果了。整田至少要分三道工序,先是用犁翻坯、泡坯,再用横田铁耙将泥坯划烂,用竹木遛耙将泥浆耙平整,最后用木楼梯平平地拖过去,将浮泥压成一掌水平。耕整出来的田块静静的摆在田垄之间,根本就是一件艺术品上好的原坯,等着农人去绣作、雕刻。
  两土一合,几年好禾
  这句俗语总应该有些年纪的人才听过,其实也是在生产队时代吧,哪时没有化学肥料,粪肥也供不应求,种田的主要肥料靠秋冬上山铲些 杂草点火烧成“火土灰”,肥料成分氮、钾为主,肥性有限。也许是无意中,却发现了这种调理土地肥力的办法。生产队里有人家建新房了,剩下了旧屋是用黄土筑墙的,将墙推倒砸碎,铺到田里,正好补充被连年耕作损耗的矿物养分,当然又是几年好禾。这也是没有肥料的年代迫不得已的办法。记忆中厨房的地面也是泥土的,赤脚踏得久了,变成黑黝黝的一层,踏上去粘粘的,那东西却是极好的肥料。生产队长一声令下,都回去用锄头锄下哪层薄薄的地皮泥来。这样的肥料还有做饭烧柴产生的灰烬,腊月二十六大扫除时从厨房墙壁、屋顶扫下来的塘煤灰。这样的宝贝当然不能乱用,是一定要留着下到晚稻秧田中去的。须知“不是肥田不栽秧 ,不是肥土不种姜”,更何况大家都清楚“秧好就是半年禾”啊。
  只要肯动手,肥料到处有
  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农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积肥。数千年来,基本靠土杂肥耕种。醴陵人民在长期耕作中形成“四勤八有”的积肥经验。农耕谚语说得明白:“早起三日当一工,勤捡野粪五谷丰”,“猪多粪多,粪多粮多”。除开粪肥,重要的就是“火土肥”:冬季里把草皮锄翻,晒干了,点燃后不使明火,变成炭屑夹杂的火土肥。此外就只有绿肥了。至于品种繁多的化肥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有的事情。
  早禾不吃清明水
  说的是早禾浸种的时机,指导春耕生产的经典资料就是哪一张薄薄的巴掌大小的春牛图。春牛图就贴在神龛下方的墙壁上,哪里只记载着一个个的节气。却可以摸索出地方的气候,以及下种耕种的时机。遇上清明前不久的晴天,赶紧将种谷拿出来晒两 天,总得赶在清明节前就下水浸种。湖南通用的民俗就是“清明浸种,谷雨下泥”。醴陵的俗语加上一个“前”字,这浸种的时间就提 前了一至两天,地方精耕细作竟至如此细致程度。但是清明这节气本身并不是固定在每年的这一天,在操作中又有这 样一句“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浸种的具体时间。还不好理解,就有更加形象的:“桐子叶,马蹄大,浸种下泥无妨碍 ”,“桐花落 地,种子下泥”这下清楚了吧,这完全是经验,是年复一年的积累,种谷下水说的是浸种,浸种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种。选种的法子是用黄泥研细加入清水调成泥水汤,利用比重的原理使 秕谷、二壮谷都 浮起,用捞箕捞出,剩下的就是粒粒靠得住的壮实谷种。捞出的粃谷放到三合土打制的地坪中,按生产队的户头分成十八小堆,队长站在左边一堆颜色更加黄一些,堆得更加大一些的粃谷上哨子一吹:“分粃谷啦,这堆是我的莫动,其他的总你们拣”。这不又是一个典故?
  头禾粘粒米,二禾插到底
  说的是头禾秧苗短小,况且头禾收成的关键在于尽量增加有效分蘖,故讲究插秧要浅,利于尽快返青分蘖。而晚稻讲究“二禾子不要粪,全靠秋风秋雨送”一则说明晚稻更多依靠风调雨顺,雨水足,加上气温高,稻子才能长得好,另外,秋风一到,虫害减少,丰收就有了几分把握。同时也说明晚稻插下去就要禁得起风雨摇摆。所以二禾子讲究插到底。一来防秋风吹得秧苗脱泥随水飘走,再者防成熟期倒伏,影响收成。
  早一把,晚七根,糯谷田里打单身
  说的是插秧的量。早稻气温低,禾苗分蘖少,基本上是一根秧长成一根苗,为保证有效穗数,所以早稻插秧每兜就是一把。而晚稻完全不同,气温高,秧苗的分蘖能力就强,一根变三根,插七根下去,到收割时就是二十根以上,满满实实一大把。相形之下,糯谷的分蘖能力更好,而且苗架一般较粳稻为盛,禾叶较长,苗数过多密不通风反而不易成熟。所以只需插一根即可。到八十年代推广晚稻杂交水稻,一根就是一兜,在秧田里就已经分蘖成四五瓣,插到大田里再分成四五根,足够保证每亩有效穗数了。到九十年代早稻杂交水稻又逐步推广,这下早稻也只要插一根了。这句俗语就彻底失真了。还不仅如此,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又发明营养土抛秧技术。秧苗就育在塑料小杯中,到了插秧季节,一块块挑到田头,抓住秧苗扯出来往田里抛洒就是,根本不要脱鞋袜下田了,这下连插字也省略啦。
  春争日,夏争时,凡事愁早不愁迟。
  说的是水稻插秧时机的掌握。早禾栽植,大田气温低,禾苗返青慢,一两天内先后栽植并无多大区别。而晚稻栽植正值盛夏,万物生长迅速,前一个时辰栽的秧与后一个时辰插的秧也有明显区别,耽搁一天后,即使是同一丘田里,先后所插的秧颜色就绝然不同。况且,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几乎同时进行,号称“双抢”,抢收抢种,农人忙的屁股不粘地。所以,又有俗语说“插田如上阵,打禾如抢宝”“插田扮禾衔饭走”“双抢季节冇闲人”。醴陵人讲究“不插五一禾”“不插八一禾”,是总体上要求五月一日前将早稻插完,八月一日前将晚稻插完。所以还说“插田插到小满边,竹篙点火夜插田”。
  头道如摩墨,二道如捉贼
  说的是水稻中耕的技巧,醴陵人称为勑田。秧苗下田,早禾过一周,晚稻三天,禾苗长出新根开始返青,就需要勑田。精耕细作讲究至少勑田两道。头道勑田的作用是踩死比禾苗活的快得多的野草。所以这田要勑得仔细,否则追下去得肥料就喂了野草。二道勑田要等到禾苗快长满垅时进行,此时的稻田因为终日水浸,缺肥少氧,新根往水面上生长,此时要及时踩沟,将向上的虚根踩断,禾垅中踩出沟来,降低水面,并及时补充肥料。二道勑田时,禾苗已经开始装苞,此时主要伴生杂草--秕子已开始抽穗。若二道田勑得早,禾苗与秕子长得相差无几,我所学的第一个农业技术就是通过辨认秕草叶子中间微微发白的叶脉来区分并将秕子拔除。所以,这句俗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头道缛田补兜,二道除秕踩沟”.我们老家的冷浸水湴田勑起田来又有一番景象。那种深泥脚田里不时有泥潭,踏下去淹到齐腰也不奇怪。所以,我们头道勑田基本上是一只手拿一把备用秧以补缺苗,另一只手代替脚在禾苗周围缛草,抓到一把草就按到泥水里,再用脚踩进泥巴深处。一路勑下来,根本不必伸直腰站起来。而二道勑田时,禾苗已经长高,再用手去缛,禾叶就要划到脸上,所以只好用脚,况且也不必头道的精细。但是,虚空一脚,站立不稳,就会找一根勑田棍拄在手中以协助平衡。再头上戴一顶竹篾为骨,寮叶为身的斗笠,蓑衣,完全就是一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架势了。
  春来多捉一个娥,秋后多产谷一箩
  水稻生长环境长期高温高湿,各种病菌、飞虫繁殖旺盛。地方水稻虫害主要是螟虫。一季水稻到收割,螟虫已经繁殖三代:大螟危害秧田,二化螟即钻心虫,从内往外将茁壮的禾苗吃空。三化螟又叫下谷虫,将穗颈咬断,穗上谷粒脱落。对付螟虫,醴陵人民想了很多种办法。春捉娥,夏扑虫,冬锄草皮除虫卵。春天,禾苗返青,燕子就从南方飞回来。燕子吃的是害虫,这是农耕人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农人天生就对这种并不漂亮的鸟儿充满感激。以至老奶奶们听得懂燕子刚刚进屋时说的话:一不借油,二不借盐,只借得你屋里生个蛋。老奶奶还知道燕子每年白露晚稻收割了,不需要他们帮忙了,就会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这中间要飞过宽阔的大海,燕子飞累了,看见海面上有高高耸立的树桩,就落下去歇脚。原来,那是海里的大黄鳝,专门等着燕子哩。燕子实在有些乖,主家嫌他到处啊屎,弄得墙壁一线线白色的印痕,老人就会教你用两个竹篾钉子托一片瓦在墙上,燕子就会在瓦上做窝。燕子并不嫌弃主家贫穷,但是,在老家,燕子不来的这一家一定不是好人家。少时以为是迷信。现在想来,这种把窝做在人的家里的鸟儿,早已经学会象主人一样早出晚归。如果这一家要么几天不开门,要么早睡迟起,这燕子也实在难以适应哦。所以,燕子归来寻旧巢,实在是燕子和人都乐意的事情。后来,人发展太快,种的禾苗越来越多,单单靠燕子可不行了。到五十年代,用紫光灯在大田中彻夜长明,利用飞虫的趋光性,引诱飞娥过来,掉到灯下的水盆中淹死。再后来用特效的农药防治,效果很好。但是有较高的毒素残留,燕子也受到影响,日渐减少。近年提倡绿色农业,耕种禁用农药,又有恢复灯光诱扑、生物防治的迹象。这或许是燕子们的喜讯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31
第2个回答  2011-03-30
第3个回答  2011-04-05
这个好难哦,不过我建议你到爱问网上去找一找应该会有你想要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