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鲁迅先生的“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字面意思是指我从来不怕从最坏最心存恶意的想法去推测中国人。结合当上社会背景来理解是指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军阀政府文过饰非,鲁迅已经想到了政府的可恶与卑鄙,可仍然料不到他们竟然凶残到更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鲁迅对政府迫害刘和珍君的抗议和谴责。

此句出自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记念刘和珍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6

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不管以多险恶的心思去揣测他人都不过分。

惮:担心,害怕的意思。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瞒和骗深恶痛绝,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时往往抱着怀疑主义的态度,透过粉饰装修过的外表直达其黑暗罪恶的本质,从不相信任何冠冕堂皇的表演。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表示尽管自己惯于冷眼看待军阀政府的文过饰非,从最坏最恶毒的方面去推测他们可能的做法,仍然料不到他们竟然凶残到超出自己的想象。

下文“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直接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如此文治武功的段祺瑞执政府的强烈的愤慨,已经对国民性丑恶面的深沉的反思。

参考资料媒体评论: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中国新闻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04

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不管以多险恶的心思去揣测他人都不过分。

惮:担心,害怕的意思。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瞒和骗深恶痛绝,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时往往抱着怀疑主义的态度,透过粉饰装修过的外表直达其黑暗罪恶的本质,从不相信任何冠冕堂皇的表演。


这句话出自《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表示尽管自己惯于冷眼看待军阀政府的文过饰非,从最坏最恶毒的方面去推测他们可能的做法,仍然料不到他们竟然凶残到超出自己的想象。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卑鄙无耻、比这更凶残的吗?下文“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直接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如此文治武功的段祺瑞执政府的强烈的愤慨,已经对国民性丑恶面的深沉的反思。


创作背景:

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08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我从来不怕从最坏最心存恶意的方面去推测中国人。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瞒和骗深恶痛绝,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时往往抱着怀疑主义的态度,透过粉饰装修过的外表直达其黑暗罪恶的本质,从不相信任何冠冕堂皇的表演。
  这句话出自《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表示尽管自己惯于冷眼看待军阀政府的文过饰非,从最坏最恶毒的方面去推测他们可能的做法,仍然料不到他们竟然凶残到超出自己的想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卑鄙无耻、比这更凶残的吗?!下文“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直接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如此文治武功的段祺瑞执政府的强烈的愤慨,已经对国民性丑恶面的深沉的反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06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意思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句话出自《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这样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纪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 鲁迅收录在《 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 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 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纪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瞒和骗深恶痛绝,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时往往抱着怀疑主义的态度,透过粉饰装修过的外表直达其黑暗罪恶的本质,从不相信任何冠冕堂皇的表演。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