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提高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成绩

如题所述

本次中期考试已经结束了,针对这次考试及这几年代课的经验,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的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制定班级语文学习奋斗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所以在每学期初,我都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阶段性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由我来为学生包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发给学生看他的目标实现了没有,对于做的好的学生加以奖励,做的不好的学生让他重新修改,并要求下次一定做到。比如利用这次中期考试机会,我让学生自己认真分析成绩及平时的表现,修改计划,尤其是对于倒退比较严重的学生。例如我们班的杨鹏飞,以前成绩一直很好,但这学期开学以来我发现他上课不太认真,结果这次成绩也不够理想。试卷讲完后,我立刻找他谈话询问原因并帮他们分析,他也制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的目标是这样的:
1.从今天开始,我一定从头复习,把前面学过的生字、词语、诗歌及要求记得东西全部背会写会。
2.到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到80分以上。
她的目标可能达不到,但有了目标后我相信她会比以前更努力。
二、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课前,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认真面对课文,将容易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划出来。能查字典弄清楚的,就自己查字典。查完后,仍然难解其意的,准备好,第二天问老师。一边读,一边想,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铅笔写在书页空白的地方。大胆地去写,不要害怕自己的幼稚与错误。课后,对于前一天学过的要求记的内容让小组长负责,小组内检查,并将没记会的学生名单给我送过来。我亲自过
问并要求他马上记会。当天的任务必须要求学生当天完成,否则时间长了学生更无从下手。尤其是对于一些爱偷懒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亲自过问。
三、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次进行作文练习,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是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是知道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三是知道选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材料能更好的为中心服务。
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讲评,我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承包批改讲评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文的批改讲评。学生自己批改、讲评作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组合作评改,同桌互评互改,个人自评自改等。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优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文的目的。学生改好作文后,再抄到作文本上,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在认真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是我尽量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别致的题目,好的开头或结尾,精彩的语句,都给以肯定赞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写作文的信心。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用固定的符号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批改过程中,认真推荐本班的代表作。及时讲评,并贴在班级习作角,供大家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5
多读书,多练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