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一、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论又称完全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
学管理学家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
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一)理性决策的优势
1.理性决策的程序
理性决策前通盘考虑所有事实上可能的行动。由于事实上可能的行动数量很
大,必定有一些末被决策者所知晚和顾及到,因此这一条实际上难以全部做到,
而且对数日众多的可能行动作通盘考虑,也不是容易的事。但作为一种理想的情
况,可以提出这样的步骤。
理性决策者应考虑每一种可能的行动在实施后,在无限时间、无限空间以及
在各种价值系统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影响,即掌握每一可能行动的每一个方面
对整个世界所能产生的直接的、间接的,实施开始直到无限将来的任何影响。
理性决策者按自己的价值系统对各种行动的各种后果之价值进行估计,决策
者的价值系统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其估计才会是客观理性的。在估计后再选
定能够达到最高价值的行动。
二、非理性决策
行为决策的研究表明,虽然在决策时,每个人尽力做到不犯错误,但由于认
知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真实决策环境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使得决策者在判断和选
择时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再加上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之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即
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会出现非理性行为特征,由于公司投融资决策项目
往往涉及面广、信息不完备,因此,公司高层管理者所面临决策条件的不确定性
更强,这样,他们在决策中更容易被非理性因素所主宰。
(一)非理性决策劣势
非理性决策由于人本身固有的一些能力限制以及可能产生的一些固有死板
的思维方式导致决策结果的非最优,甚至产生截然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在非理性
决策过程中,人们通常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做出判断。而人在非理性思维过程中,
固有的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势必影响对判断的决断。以下是很可能导致做出错误
决策的几个思维习惯。
(1)框架效应:理性决策理论认为,对于内容一致备选方案,其描述方式
的变化不应改变决策者的判断。但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而
有不同的选择。
(2)损失厌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具有“损失厌恶”的非理性行为
特征——损失对人们造成负的刺激度远远高于同等收益对人们正的刺激度。
(3)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对象做出定量估计时,会受某些特定的
起始值(像锚一样)的影响。如果这些“锚”定的位置有误,那么估计值就会发
生偏差。一般而言,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可以定位的“锚”,一旦定下来,后面接
受的信息常常会受到这个“锚”的影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没有察觉到的。
即使人们会尽量根据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判断,但是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
的,最后的判断仍然很难逃出“锚定”的影响。
(4)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例如,当自己只有70%的成功率时,却认为自己有90%的成功率。过度自信反映
了一种人们认识自我的偏差,公司高层管理者都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更容易产
生过度自信。
(5)证实偏好:人们常常有一种证实自己观点的倾向。即当人们有一个观
点时,就会无意识地寻找证据去证实它。反映在投融资决策上,就是人们往往倾
向于过度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否定该设想的新信息,从而促成
管理者选定自己心目中的方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理性决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您可以参考一下这里的信息: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65.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6
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