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当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困难、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如题所述

  我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困难与对策
  【作 者】王峨峰
  【作者简介】王峨峰 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从根本上要求对经济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转为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体现为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正是通过调整社会总需求来实现的。然而,近十年我国GDP增长1.6倍,速度较快,而同期的货币发行却增长了10.7倍。就1995年上半年而言,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依然很高,截止六月末,M[,2]增长32.8%,大大高于计划调控目标的23%~25%。这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呈现好转态势过程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过热抑或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就是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倒逼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引发的货币需求,社会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引发的货币需求,企业效益不佳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垫付的货币需求,等等,都迫使中央银行连年超经济发行,形成目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近年来全社会积累的货币购买力并没完全消化,到1994年末,全国市场流通中现金有7288亿元之多。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折射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新颁布的中央银行法把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无疑是理性选择。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难题,尚需创造条件,实施有效对策,净化环境,以使货币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二、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主要困难
  1.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表现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积累。从理论上讲人民币是本身没有价值的商品流通的筹码,它的超量发行不会给经济带来实质性增长。但经济高速增长与货币超量发行有直接相关性。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必然要求有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以使其充当名符其实的“第一推动力”。在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时,尚可消化因需要而发行的货币;反之,将有一部分货币滞留在流通领域,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有专家指出,抑制通货膨胀一要管住货币发行,二要管住物价。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对货币需求的扩张是现实的,所以,必须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决不可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膨胀。8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过热都是与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不无相关的,90年代开始,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各地通过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致使投资规模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固定资产投资1992年比上年增长37.%,1993年比上年再增50.6 %,1994年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年份,本应大幅度压缩投资规模,从而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减少货币供应量。然而, 实际投资大大超过13000亿元的计划额度,达到15900多亿元。现在, 几乎没有不超预算的投资项目,而且普遍超预算40%到50%。有鉴于此,可以说投资规模膨胀已成为货币超常发行的驱动力。
  由于近三年我国的投资率(投资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均在40%以上,而且相当部分低效投资形成了不小的浪费,增加了社会货币存量,有些投资还进入了开发区和被炒得火爆的房地产领域,扩大了“缺口”,加剧了“瓶颈”状态,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伤,使以稳定币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3.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个人倾斜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快,1994 年消费基金支出的现金及对农村净支出的现金为111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0.5%,全年的行政事业管理经费支出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对农村净支出4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对消费基金的管理一直是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过快增长,不论是个人部分或是社会集团部分,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现金渠道出来的,最终会引发和推动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攀升,对通货膨胀的升级和蔓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基金过快增长象诱饵一样带来了货币过量发行,这对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4.企业效益不佳挤占信贷资金。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致导资金需求和使用上的无约束。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以追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企业的不良债务和银行的不良贷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数量型扩张冲动牵动的高投入必然给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市场观念,边贷款、边生产、边积压,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以及社会负担过重等原因,使之生产经营步履维艰,90%以上的流动资金靠银行贷款,而在经济效益不佳的状态下,非但不能如期归还,还要不断增加新的贷款来维持生计。结果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扩大了信贷投放规模,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在体制转换过程中,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摩擦,表现为资金供给有限性和资金需求无约束性,1994年各项货款增加5148亿元,比上年多增加近310亿元,与GDP相比,这样的资金环境可谓宽松,但企业仍感资金紧张。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根本无法归还的贷款约有12000亿元左右, 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40%,占全社会资金总量的25%。这不单是新形势下银企关系问题,更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5.银行自身管理不善。目前,我国银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形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货币政策目标难以运作的关键因素。首先,中央银行缺乏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没有形成监督管理职能的机制,不能自主地调节货币存量;其次,各专业银行盲目竞争,在贷款管理上缺乏完整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办法,重贷轻收,放贷容易收贷难。全国1994年度企业呆帐、呆滞贷款有7078亿元,是流通中货币5781亿元的120%。 这是银行行为行政特色的结果。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国家势必以扩大货币发行来弥补,这将势必推动通货膨胀,影响币值的稳定。再次,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长期以来,各专业银行被扭曲的体制和滞后的管理所困忧,不但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而且贷款包袱沉重。每年投入大量的贷款又大部分被“三项资金”占压,造成贷款沉淀。一些企业借金融法规不健全之机多头开户、多头贷款、母体裂变、公款转储。目前,国有企业3000多亿元的亏损额绝大多数是银行的信贷资金,它直接影响了货币币值的稳定。最后,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贷款的决策质量和管理质量影响着信贷资产的质量。然而,从信贷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上看,在腐败之风已染成信用腐败的环境下,在公开、严肃的借贷关系中,隐蔽着借贷双方的私利交易,当企业不能通过公开合法渠道满足资金需求时,便会通过非公开不正当渠道及手段,甚至以利益打动信贷人员;从业务素质上看,现有信贷人员构成复杂,相当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实施贷款管理和监督的需要,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执行货币政策也不会得心应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