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辞职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辞职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归去来兮辞》辞中作者辞官的直接原因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白话释义: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除此外,根本原因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释义: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首诗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

后陶渊明弃官归田后所作,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重点“已往之不谏”即指的是从仕,而“知来者之可追”就是指自己弃官归隐的决定。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

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

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3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辞职的直接原因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说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

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原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

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

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

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6

原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翻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迷途:指出仕,今是:指归田。实际上我的仕途道路走的还不是很远,思来想去如今归隐田园是对的,步入仕途是错误的选择。——《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8
陶渊明辞职回家的五大原因
看了下面一段文字,让我感触深深。陶渊明为什么辞职回家?我认为官场的五大潜规则就是他辞职回家的五大原因。下面黑字部分是我添加的。
官场五大潜规则
第一、在官场上如何说话?在官场上混的人,最忌讳讲真话,一定要学会讲大话、空话、假话,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一不小心也相信的程度是最高境界。(陶渊明是一个文艺学爱好者,流露真性情是习惯,不会说假话,更不会说套话、空话,因为喜欢文学的人说的话要生动形象,最忌说空话、套话、假话了。这一点陶渊明实在忍受不下去了。)
第二、如何处理官际关系?一定“要重视领导的司机和秘书”的问题。(别说让他重视领导的司机和秘书了,就在领导面前也是不卑不亢,怎么能不回家?)
第三、学会造假。在官场上要想脱颖而出,最有效的招数就是造假。(他是一个单纯至真的人,让他造假等于要他的命。不造假在官场就可能寸步难行,工作就难以开展。造假又让他的良心感到莫大的悲伤。造假、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尤其是教育上的造假更是后患无穷。)
第四、如何送礼?(他是不会送礼的,也没有什么可送的礼,给领导送礼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能得到领导的赏识?)
第五、如何让领导喜欢?最常用的是拍马屁,专门捡好听话说,专门给领导办私事。(这一点和第一点相吻合,他从不会买领导的好,只知按自己的良心、责任去工作。)另外,官场上信奉的是厚黑学,脸皮越厚越好,心越黑越妙。
第4个回答  2016-11-17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迷途:指出仕,今是:指归田——《陶渊明集校笺》龚斌(上海古籍出版社)。“违己与顺己,乃是两种人生态度,渊明终归田里,顺己而已。”——《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北京大学出版社)。实际上我的仕途道路走的还不是很远,思来想去如今归隐田园是对的,步入仕途是错误的选择。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相违:相互背弃——《陶渊明集笺注》龚斌

    “世人既与我道不相同,则复驾车出游何所求耶?,驾言:驾车外出”——《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感士不遇赋序》里所说那样'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这句段话大意是:淳朴之风已一去不返,而代之以巧伪了。无论朝野,人都为了往上爬,可以奴颜婢膝,出卖自己的灵魂。陶渊明是绝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的。”——《陶渊明简论》胡守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