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姓氏里面姓什么的最多?

知道的人请告诉我!谢谢!

从明清以来,彝、汉杂居,相互交往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并将自家的"搂衣"相对说成是彝姓。

因方言土语的差异,"搂衣"、" 笃"音译选字不同。"搂衣"亦写作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 笃"亦写作侯笃、吼督等。"搂衣"或汉译为"谱牒"、或"姓氏",至今在彝族东部方言中还无统一公认的说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语,姑且从"彝姓"说,便于行文。"搂衣",从含义上理解,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彝族民间多将"搂衣"说为家支,也无不可。"笃"则""为姓氏,"笃"为类别。

昭通地区的彝族,今天知道自家"搂衣""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4支即礼底、卯歹、楼吉、侯而。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搂衣,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1支是"蛇斋搂衣,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8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搂衣,夷氏斗鲁","掐吐搂衣,德布阿姆。"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之家,还能记住本家支的搂衣或笃。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如上所举的例子。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搂衣),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搂衣,语哼卯歹。"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搂衣"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

彝姓全称中都有"搂衣"一词,凡问"搂衣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搂衣"。"搂衣"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白摩看羊在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及草木石等名称,作为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并给新家支取名后用彝文记入史册。新的"搂衣"从此成立使用。

彝族的"搂衣"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搂衣"一经确立,其家族成员必须人人牢记,严格保密,不容外传。概括起来说"搂衣"有如下职能:一是用来判别是否是同一家族。因为同一家族的人四处游牧或迁徙,子孙长期不相往来,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二是用来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防止与非贵族或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笃"只用于盘问家门和根骨,不与娃子身份的人家通婚。"搂衣"、"笃"都是彝族等级社会的意识产物,民国时期还有残余表现,今已消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