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导热膜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如题所述


揭秘石墨烯导热膜:非凡性能与实际应用


2018年2月11日,当我们深入探讨石墨烯导热膜的真实价值,不禁要问,这种被誉为“奇迹材料”的科技产物究竟是如何在散热领域发挥作用的?让我们通过数据和科学原理来一探究竟。


首先,石墨烯导热膜的性能对比颇为引人关注。通过公式分析,我们发现第二代石墨烯-铝箔复合涂层在热传导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在XY轴上,相较于传统第一代PI石墨膜,石墨烯的热导率明显逊色,原因在于PI膜经过高温石墨化后,形成了有序排列的「高顺向排列」导热复合材料,而石墨烯涂层则是无序排列,这显著影响了它的面内与面外热导率比例,远低于金属如金箔、铜箔和铝箔。


然而,在Z轴方向,石墨烯展现出微弱的优势。第一代PI石墨膜的Z轴热导率为15W/mK,而第二代的复合涂层能提升至约20W/mK。这一提升可能源于石墨烯的层间桥联效应,使得基体中的网络更加致密,减少了界面热阻。此外,石墨烯功能化处理增强了与聚合物基体的结合,减少了声子散射,从而在厚度增加时,Z轴的热导率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总厚度增加时,XY轴的热导率反而下降。这看似与石墨烯的“高导热”形象相悖,实际上,是因为铜箔厚度的增加对整体散热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石墨烯涂层厚度保持在30μm左右,但铜箔厚度的翻倍使得Z轴的热导率从25W/mK提升至50W/mK,这主要归功于金属材料的特性而非石墨烯本身。


尽管如此,市场上的石墨烯导热膜并非如宣传般具备革命性的散热改善,大部分仍依赖于金属的导热性能。例如,所谓的“单层”石墨烯膜实际上是PI膜,12微米的厚度显然与石墨烯无关,这是一些厂商的误导。真正的石墨烯导热膜由CVD制备,其高热导率(5,300-1,500W/mK)和薄层特性限制了其在低端应用中的实际应用。


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石墨烯复合导热膜作为第二代产品,虽然在垂直方向的热传导上有所提升,但真正的散热解决方案更多依赖于铜箔的使用。而第三代技术则是直接在发热元件上喷涂散热涂料,尽管尚在试验阶段,但已揭示了现有石墨散热膜的局限性,即膜层过薄导致散热效率下降。


总的来说,石墨烯导热膜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而非单靠其导热性能。手机厂商一直在寻找更高效的散热解决方案,而石墨烯导热膜的改进和优化,无疑为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然而,实际应用中,金属材料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石墨烯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补充和优化,而非决定性的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