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是谁

如题所述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关人类的祖先是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体。直到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答。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有关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具体的进化过程却不得而知。几十年来,这一人类进化之谜成了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大部分人类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然后沿着能人、直立人、智人这一直线进化到现代人。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尽管人类进化之谜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许多人类学家最为关注的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是谁?
由于人类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十分遥远,人类学家用来确定人类祖先与古猿的亲缘关系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世界各地发掘到的化石。化石的地质年代、解剖学特征以及产地的地质史,都成了研究的重要线索。
几十年来,人类学家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古人类的颅骨化石、肢骨化石。其中,尤以东非和南非的发掘成果最为引人注目。在研究人类直接祖先的问题中,涉及到四种古人类化石,它们分别是非洲南猿、粗壮南猿、鲍氏南猿和阿法尔南猿。非洲南猿最初是由南非解剖学家雷蒙德·达特于1925年发现和命名的。这具化石既象猿又象人、年约6岁,脑容量达500毫升左右。达特认为,这具化石代表了现存类人猿和人之间已绝灭的猿类。达特还认为:非洲南猿已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并进一步推论它在行走时,双手已摆脱行走的功能,从而发展了操作的能力。数十年以后,苏格兰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姆在南非斯特克方丹的石灰岩山洞中,又找到了非洲南猿的成年个体的头骨,从而证实了非洲南猿能直立行走的推论。
1938年,罗伯特·布鲁姆在同样的地方找到了另一具破碎的头骨。经复原以后,发现它的形态与非洲南猿大不相同,粗壮得多,所以布鲁姆将其称为粗壮南猿。根据地质测定:非洲南猿生活在距今300~200万年之间,而粗壮南猿则距今200~150万年,甚至更晚。
鲍氏南猿是由英国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夫妇于1957年7月17日在坦桑尼亚的奥尔杜韦峡谷发现的。发掘时已碎成400多块,后经修复粘合成一具只缺下颌的颅骨。这具颅骨与粗壮南猿的形态基本相似,但显得更粗大,尤其牙齿很粗壮,利基将其命名为鲍氏南猿。鲍氏南猿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
  1974年11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地区发掘到距今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这具化石保存完好,根据其骨盆形态判断,是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女性个体,身高1米以上,约翰森给她取名为“露西”。这个少女的骨架尽管残缺不全,但十分珍贵。它第一次提供了远古人类身体结构的情况。少女的腿和骨盆都证明她已能独立行走。到1977年为止,人类学家在哈达地区先后找到了65个个体的人骨化石,它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约翰森将这些化石另立新种,称为阿法尔南猿。
四种化石,究竟何种化石代表人类的直接祖先呢?
本世纪70年代前,人类学家普遍认为非洲南猿在解剖特征上既保留了古猿的特征,又有许多早期人类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而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属于同种类型,它们都是由非洲南猿进化而来,形成与能人并列的一类。但是自从阿法尔南猿发现以后,这种传统观点开始受到怀疑,有关人类直接祖先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发现阿法尔南猿的人类学家约翰森认为:阿法尔南猿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同样也是非洲南猿的祖先,而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则是由非洲南猿进化而来。
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馆长理查德·利基认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既不是非洲南猿,也不是在哈达地区发现的阿法尔南猿,而是一种至今还未发现的类似阿法尔南猿的未定种。
最新的一种假说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斯凯尔顿和麦克亨利于198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是非洲南猿,而阿法尔南猿是非洲南猿的祖先。
尽管各种假设纷繁复杂,但是它们仍有一致的地方,几乎所有假设都排除了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为人类直接祖先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类的直接祖先或者是非洲南猿,或者是阿法尔南猿,或者是某种还未发现的种类。
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确定各种化石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的解剖学特征。由于每种化石的解剖学特征是数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人类学家所依据的解剖学特征不同,就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推测和假设。至于为什么要选取这个特征,而不选取那个特征,人类学家各有自己的观点。
目前,学术界出现的这几种假设,究竟孰是孰非,还很难判断,有待于新的化石的发掘来澄清这些争论。相信科学家最终将解开人类直接祖先是谁这个科学之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0
2009年,《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成功将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零碎原始人化石拼出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科学家表示,名为“阿尔迪”的猿人约生活在四百四十年万前,比早先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另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露茜”还要早一百万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人骨骼。
  

人类祖先
“阿尔迪”是拉密达猿人(Ardipithecus
ramidus)的缩写,又名“始祖地猿”。其化石最早是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经过17年的时间,才评估出它的重大意义。科学家认为这个重要发现将有助于了解人类最早阶段的进化过程。“露茜”生活在非洲大草原,而“阿尔迪”在森林里迈出了她的第一步。通过研究“露茜”的骨骼,科学家推断人类和其他类人猿最后的共同祖先同黑猩猩相像;不过“阿尔迪”并不具备这些特征。
  评审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佛罗里达大学进化人类学家迪恩-福尔克说:“这具有里程碑意义。人类起源研究领域将为之疯狂。”迪恩-福尔克的看法得到了全球许多古生物学家的赞同。自从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畔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未知原始人类骨骼化石后,全世界许多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科学家揭开这具原始人骨骼化石所蕴藏的人类起源奥秘。
  国际研究小组在埃塞俄比亚中阿瓦什河地区共发现了35只始祖地猿身上留下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其中“阿尔迪”的骨骼部分完整,发现的“阿尔迪”主要骨骼包括带牙齿的头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阿尔迪”身高一米二左右,体重约五十公斤,小脸,大脑尺寸与现代黑猩猩相似,约为现代人的五分之一。
  研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之前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共同祖先非常像黑猩猩,像“阿尔迪”这样的早期人类应仍保留着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特征。尽管她也能像黑猩猩一样爬树,但不够灵巧,“阿尔迪”却并不像现代黑猩猩那样擅长在树枝之间攀爬和跳跃,或者像黑猩猩通过脚趾关节着地行走。这表明黑猩猩和大猩猩是在与人类进化产生重要分歧之后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说明早期人类进化是沿循着一个不同的进化方向。肯特州立大学的欧文-洛夫乔伊在科学杂志的文章中写道,“人类进化的黑猩猩中心模式的一个后果是,人们趋向于把南方古猿看成是类猿祖先和早期人类的过渡物种。但是拉密达猿人推翻了这些假设。没有哪一种猿类展示了一丝一毫同拉密达猿人相似的进化特征。”
  科学家还指出,“阿尔迪”在直立行走时可以携带东西,熟练控制物体的能力超过黑猩猩。“阿尔迪”的脚非常僵硬,完全使她有时能够直立行走,但因平足不能远行。但她仍保留着攀爬树木的大脚趾。她有较长的手臂,但是手掌却很短,手指非常柔软,使她能够通过手掌支撑自己的体重。她的上颌齿要比现代人类更短更粗,比黑猩猩的更锋利。科学家对她的牙釉分析显示,阿迪平时主要吃水果、坚果和树叶。
  根据遗传学研究推测,人类的祖先大约在500万年前开始与源于共同祖先的黑猩猩分支而独自发展。而早在约6500万年前,灵长动物便同其它的哺乳动物实现了分支。因此,在灵长动物的演化历程中,人类的发源可以说是最近的事情。
  拉密达猿人的化石有许多类人猿的特征。拉密达猿人和其它类人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用两脚直立行走。后来,东非不断干燥化,森林变成草原。它们的子孙在森林里充分完成两脚直立行走的准备之后,也适应了下一个新环境。所以,拉密达猿人所迈出的一步却与现今的文明息息相关
[2]
第2个回答  2014-04-27
  人类的始祖----类人猿

  7月10日晚,在乍得外交与合作部会议大厅,法国—乍得考古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1000多名与会者宣布:在乍得朱拉卜沙漠发现的700万年前的头盖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次日,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考古队的报告。
  这块被命名为“图迈”的化石令世界考古界振奋。哈佛大学教授利伯曼认为,“图迈”对人类进化研究的影响无异于“一颗小型原子弹”。华盛顿大学教授伍迪认为,它是1924年首次发现人类化石以来最重大的成果。
  在乍得发现“图迈”
  法国普瓦蒂埃大学古生物学教授米歇尔·贝鲁内领导的法国—乍得联合考古队,从1993年起在乍得沙漠考古。2001年7月18日晚,考古队的4名成员冒着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沙漠奔走了3天后,在一个沙丘下搭起帐篷休息。19日凌晨,其中两位走出帐篷,欣赏着沙丘上空的月亮,爬到山丘的那边。他们突然看到好多黑乎乎的“石块”。在沙漠里,往往是风儿引导挖掘:风吹动着沙丘,有时会把你想寻找的东西从地底下掀出来,有时又会把它们覆盖起来。当两名考古队员将这些“石块”拾起后不禁欢呼起来,这正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化石!
  考古队将一大堆化石带回设在恩贾梅纳的办公室,一一辨认,发现其中有一块头盖骨化石,还有三颗牙齿、两块颌骨化石。贝鲁内教授将化石复制品带到美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研究所,同那里的化石作比较。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确认它为700万年前的人类,将它命名为“萨赫勒乍得人”,并起了个别名:“图迈”。在乍得的戈兰语中,“图迈”意为“生活的希望”,是当地人为在旱季到来之前出生的孩子起的名字。
  贝鲁内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时说,虽然“图迈”的头颅比较小,仅在320至380立方厘米之间,接近黑猩猩,但是仍然比上个世纪非洲发现的头盖骨大;其眉弓突起较高,下颌突起不明显,脸部比较平,这些特征接近原始人。另外,“图迈”的牙齿比较小,其形状及磨损情况与人类相似。教授甚至猜测“图迈”的性别为男性。
  贝鲁内推测,700万年前,“图迈”生活在乍得湖畔及沙漠边缘,湖中与湖畔有大量动物。7月19日,在同一个沙丘处,考古小组还发现了约10种鱼化石,以及龟、蜥蜴、蛇等化石,为“图迈”的年代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打破了“东边霸权”
  上个世纪在非洲发现了许多人类化石。1924年在南非发现首个猿人化石,1928年又在南非发现了17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974年、1997年在埃塞俄比亚相继发现了距今320万年、440万年的人类化石;1999年、2000年在肯尼亚先后发现350万年、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由于这些重大发现,位于东非大峡谷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成为“人类的摇篮”。1982年,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伊夫·科庞提出了“东边故事”理论,认为由于环境变化,猿猴开始离开树木站立行走,猿人首先在那里出现。正是在大峡谷的东边,大猩猩与猿人分道扬镳,各自走上演变的道路。
  1995年,贝鲁内在乍得的艾比勒发现了3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当时他激动极了,相信人类的起源不止于东边。他率考古队深入乍得沙漠寻找,终于发现了“图迈”。“图迈”打破了“东边霸权”,从时间和地点两方面扩大了对人类早期进程的认识。它把人类起源的时间提前了100万年,地点往大峡谷以西移动了2500公里。考古学上公认,1000万年前猿猴走下树木,500万年前猿人向原始人演进。而700万年前的“图迈”的出现,向考古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在人类的系谱树上,“图迈”占什么位置?它是猿人与猿最后的共同祖先,抑或是人与猿分手之后,人类的始祖?人类学的历史可能因“图迈”改写。
  “图迈”的消息公布后,科庞多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赞叹“图迈”这个有700万年历史的小脑壳真是可爱极了。他倾向于接受贝鲁内的观点,认为“图迈”是人而不是猿。考古学界目前对“图迈”还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图迈”是古猿,第二种认为是类人猿,第三种认为是处于人类与猿分叉、演变成为人类前夕的猿猴。目前还缺少“图迈”能站立行走的证据,考古学家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有舆论说,一旦“图迈”的“身世”确定,乍得就成为“人类的摇篮”了。但贝鲁内说,他们的发现是扩大了摇篮。考古学上命名的乍得人、埃塞俄比亚人、肯尼亚人在同一摇篮里,都写进人类曙光初露时期的历史。
  乍得政府对这个发现极为重视,正在南非出席非盟组织首脑会议的代比总统提前回国,出席这个非同寻常的发布会。在会上代比激动地宣布:“‘图迈’是乍得的始祖,是人类的始祖!”乍得是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对于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图迈”的发现,无疑是一剂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兴奋剂,将使它的民族之根扎得更深、更牢。
第3个回答  2020-03-04
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在很久很久以前,森林古猿生活在大树上,它们以树上的果实为食物,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自生的繁殖,树上的果实不够它们食用,于是有写森林古猿就到地上寻找食物,渐渐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的四肢和我们现在一样,最后成为了人。
第4个回答  2020-04-07
人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很久很久以前森林古猿生活在大树上,他们以树上的果实。喂食物,因为随着,时代的改变,自身的繁殖,树上的果实不够他们使用,于是有些森林古猿就到了地上寻找食物,渐渐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的四肢
和我们现在一样,最后成为了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