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赏石文化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崇尚自然和山水情绪的发达时期。由于对山水的亲近和融合,逐渐把笼罩在自然山水上的神秘面纱掀开,由作为神化偶像转变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由对山水的自然崇拜转变为以游览观赏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活动,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园林、赏石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转变。

这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描绘、讴歌、欣赏自然山水成为时代的风尚,在向大自然倾注真感情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山水美的内蕴。

诗人、画家进入自然之中,将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观作为审视对象;独立的山水画也孕育形成,陶醉于自然山水欣赏,体悟形而上学的山水之道。

宗炳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在440年写成《画山水序》。他一生钟情自然山水,以静虚的心态去审美山水,主张“山水以形为道”。

宗炳以名山大川作为审美和绘画对象,如《画山水序》云:“身所盘桓,曰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主要强调写意、绘形,借物以言志,状物以抒情。

先秦时期儒家以自然山水比拟道德品格,山水被赋予一种伦理象征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完全冲破了“比德”学说的范畴,全面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美认识的深化和普及,形成这个时期的包括赏石文化在内的大众审美特点。

山水诗和绘画一样蓬勃兴起。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山水籍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他在《泰山吟》中写道:岱宗秀维岳,崔嵬刺青天。咋愕既险献,触石辄迁绵。

诗中从游览角度出发,写出了具有神话色彩的泰山石的特点。

在民间赏石的基础上,到了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当时流行石窟雕琢,园林石进入到庭院,著名诗人陶渊明酒后常醉卧一块巨石上,后人将此石称为“醉石”,宋人程师孟作诗道:

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这是文人最早题名的石头,描述了秀丽宜人的山水风光,表达了对石头的钟爱之情,因此才有了陶渊明伴着石头喝酒入睡的传说。

从陶渊明老宅过大道行约一里地有座山,顺坡而上,见绿荫环抱中有一亭,亭上匾额书《醉石亭》3字,转过一个山坳,一块大石突现眼前,就是名闻天下的陶渊明醉石。

醉石上方山泉汩汩流淌形成小溪,这就是清风溪。溪水在大石旁汇成池塘,就是濯缨池。屈原《渔夫》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缨当出此处,有高洁之意。

醉石长3米余,宽、高各2米。醉石壁上有1050年欧阳修等3人联名题刻。绕到醉石后面,有碎石可助攀登。醉石平如台,遍布题刻诗文,醉石上面左下方有朱熹手书《归去来馆》4个大字。大字上方有一行小字,为嘉靖进士郭波澄《题醉石》诗:渊明此醉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在,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

《南史》中甚至记载,陶渊明“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奇石之称谓也始于那个年代。南齐时,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南齐书》记载园内“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力,费以千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奇石一词在这里首次出现。

再如东晋名士、平北将军参军顾辟疆,在苏州西美巷的私家园林中收罗了许多奇峰怪石,成为当地之盛景。此为史载第一例苏州私人园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