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块构造学派的倡导人张文佑及其著述?

如题所述

**问题: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倡导者及其主要论著?张文佑(1910—1985年),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一直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1942年发表《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同时也深受阿尔冈地质力学分析的影响和启迪,重视岩石构造学的研究,从岩石节理力学着手,通过野外和室内观测,进行分析与研究,1944年发表《剪力节理与张力节理之初步观察》(在李四光指导下),1948年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以及《劈理节理发育之初步探讨》等。

由于他去国外地质考察与学术交流机会较多,1945—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学习X光晶体结构,在华盛顿陈列馆学习矿物学,在德国匹茨堡学习煤岩学,其中,特别是1953年随同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历时三个多月考察与交流,吸收苏联地质学家的成就,了解苏联学者的槽台学说,启迪了他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的构造思想。特别是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理论,对他构造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曾发表《苏联地质科学的特点》等文中有所阐述,1960年再次赴苏访问,首先接受了苏联大地构造学家裴伟的深大断裂理论,沙茨基的正向断裂和斜向断裂理论,丰富了他所从事多年的有关X形断裂理论;同时使他认识到正确理解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1946年赴欧洲,考察了西阿尔卑斯推覆构造,认识到地层层序对构造形变的重要作用,逐步加深和丰富了早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历史分析和地质力学分析思想。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50年代初,自然科学家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他能结合自己大地构造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指导自己研究大地构造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表一些重要论文,诸如,《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点滴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等;1956年张文佑主编了新中国的第一张大地构造图(1∶800万),1959年再编《中国人地构造图》(1∶500万)及撰编《中国大地构造纲要》;70年代中,板块构造学说传入国内,中国大地构造各学派,各自吸收对自己理论有益的内核来丰富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他先后发表《“断块”与“板块”》、《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和论证了断块大地构造学说,是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学术带头人。

编制的中国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1983年他领导和主编了《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全面系统地显示出中国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格局,相继发表《断块构造导论》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论。

张文佑先生一生著述200余种,除上述引述外,在大地构造论著中有影响的论著尚有以下。

(1)专著(包括合作与主编):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1959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1983年,科学出版社)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1986年,科学出版社)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1979年,科学出版社)

《断块构造论文集》(1982年,科学出版社)

《断块构造导论》(1984年,石油工业出版社)等。

(2)论文200全篇,其中主要有:

《中国大地构造学发展与成就》(《科学通报》,1953年12期)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科学通报》,1955年6期)

《中国地台区的发育轮廓》(《科学记录》,1958年7期)

《从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谈中国大地构造单位的命名》(《科学通报》,1959年2期

《略谈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问题》(《地质科学》,1959年6期)

《中国主要断裂构造系统的应力分析》(《科学通报》,1960年19期)

《锯齿状断裂的力学形成机制》(《构造地质问题》,1965年,科学出版社)

《对中国东部油田的初步看法》(《石油会议报告》,1965年)

《弧形构造和力学成因及其与浅源地震的关系》(《科学通报》,1973年2期)

《从断块错动和层间滑动初步探讨震际空间分布和震源力学状态的关系》(《地质科学》,1973年4期)

《关于“定凹探边”“定凹探隆”以及华北断块油田的连片问题》(《石油部会议上的报告》,1974年)

《初论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地质学报》,1975年1期)

《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地质科学》,1977年3期)

《断裂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从断块看板块》(《科学通报》,1980年)

《中国及相邻海域中新生代盆地类型及含油气远量》(1987年)

详见《纪念张文佑院士诞辰100周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

【笔者的点滴追忆】

(1)1956—1959年,正是笔者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研究室进修期间,研究室正忙于张文佑先生主编的第一张1∶800万的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中国地质学会编印),自然也就参与其中,仅是在张先生授意下,搜集和翻译一些相关资料,其中特别是苏联大地构造学派的文献、资料,诸如:沙茨基、裴伟、杨申等的论文以及他们在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等。

当时蒐集和翻译的大量文献中,有的编入上述的《地壳发展的规律性与区域大地构造》译文集中,其中一部分也是本书第一篇中的部分资料的原始文献;也有的文献,诸如沙茨基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杨申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说明书》,由常承法与笔者翻译整理后,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张先生是十分重视这个文献,认为这是苏联大地构造及其学派多年研究成就的精华,也是世界上研究大地构造学的典范,编图过程中对大地构造分区及其原则,多有启发和借鉴,特别是在设计图例中起了导航作用,在反映境内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基本格架上,也起了重要参考和应用作用。

正像张文佑院士在“中译序”中归纳出六大优点,诸如:图例系统,以不同时期划分出不同的褶皱带;再以构造层显示各构造单位的发展历史;再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时期的构造单元,其中有关大地构造术语的使用和定义等,都对我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草稿”征求单位及其专家意见后,受到高度评价,又迫于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需要,从1958年起,“草稿”的编撰,列入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1959年列入该所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项目,并推荐给科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又作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带着任务进修,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讨论定稿全过程,赋予更多的学习机会。记得在编撰后期,《说明书》改为《纲要》时,认定了中国地壳的活动性比较大,许多基底构造基本上露出地表,各种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较为完整等先决有利条件,又总结了前人的编图的经验,诸如李四光先生1929年发表的中国构造型式,也汲取了黄汲清先生运用沉积古地理分析方法,制作的1∶1200的中国地质构造图,又吸取了沙茨基院士主编的苏联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万)和杨申主编的《说明书》的先进经验和编图的原创方法,以当时张文佑先生的大地构造新思维,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与古地理沉积建造分析相结合的编图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大地构造学界熟悉的“地质力学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产物。

1957年“草稿”在征求各界意见中,也曾送至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当时所长沙茨基还专门组织苏联大地构造学家进行过讨论,参加讨论的有:杨申院士、柯西金院士、克鲁泡特金、伊万诺夫等;他们都是比较了解中国构造特点,或曾发表过有关中国大地构造论文的学者,有些建议比较具体,诸如提出中国地台分裂,活动性大,而地槽区活动性小,基底断裂多,对盖层构造和岩浆活动起了控制作用;有的学者认为深断裂对中国地台演变起了重要作用,但考虑在图面上显示出深断裂的控制作用形式和难度等。

1958年由于中苏施实合作项目,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邀请了苏联大地构造学者来华共同研讨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及大地构造图的编绘原则与方法,来华参加讨论的苏联者有Ю.А.柯西金、M.C.纳基宾娜、Н.Л.赫拉斯科夫,在北京友谊宾馆应邀讨论的还有北京地院苏联专家Г.Е.梁布兴,长春地院苏联专家A.C.霍敏多夫斯基等人;应邀参加讨论的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有:喻德渊、陈国达、张伯声、孙殿卿、李承三等;笔者有幸地旁听过两次讨论会和座谈会,由于是中苏大地构造学派的群英会,学术气氛浓厚,针对中国大地构特征及构造轮廓和格架,各抒己见,争论颇多,就是有关大地构造术语及其概念内涵,也难有统一的理解,至于编图的原则方法和图例也有不同的争议。通过旁听讨论会,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会后又专门分别征求李四光、黄汲清、马杏垣等的意见,最后根据集思广益,汲取各派建议,又一次进行大量修改和补充,由于笔者是“纲要”的责任编辑,参与了整个修改过程,由于几乎是重新编撰,拖的时间较长,动员力量扩大而集中,苦战近年,终于在1959年作为“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项目,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正式出版,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笔者之所以在此介绍这段成图成书过程,是想表达中国第一张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出版,是有其一段艰巨过程,既是张文佑先生构造理论的代表作,也汲取了国内外的精华,采取了集思广益的方针,是一部具总结性的论著。

(2)7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传入,张文佑先生在汲取了板块学说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提出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新观点,以“断块构造”为特征,划分出5个发展阶段,10个发展时期的断块构造理论的发展。

1983年他以断块构造理论为基点,以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组织领导专门队伍编制与编撰《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等》,邀请北京大学的钱祥麟教授、何国琦教授等,南京大学的施央申教授等,中科院海洋研发所的李永植、范时清,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昭蜀等院内外有关地质机构构造专业人员,其主力动员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的业务人员承担。

笔者作为科学出版社承担这专业图及其《说明书》出版的责任编辑,参与了1979年张文佑先生进行项目的论证会,1981年地学部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的评审会议,会上受到高度评价和重视,有力地鼓舞了参与者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这个项目的胜利完成。

在编绘及编撰过程中,笔者也参与多次讨论会和定稿会(广州),由于熟悉情况,因而附注内容较多。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著,是在张文佑先生提出“断裂体系与断块构造”理论后对中国及其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成果,在编图原则,自然以“断裂体系与断块构造”理论新观点为基础,仍然贯穿他的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基调,不同的是运用了更多更丰富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深部地质,以及遥感地质的最近资料和成果。

借助构造图的综合型式来表达与阐述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分区与历史演化,进而探讨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