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在革命期间有关诚信的故事

一定是红色故事 在1000字左右
题材是有关 诚信做人 浩然正气 遵纪守法
越具体 越感人越好 而且朗诵起来容易抒发感情

1、红四军大柏地借粮

1929年2月9日,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来到大柏地宿营。此时,红四军被敌刘士毅第十五旅追得精疲力尽。

当天,正是农历除夕。清晨,军部命令部队往宁都方向开拔。被敌人追得疲惫不堪的前卫三十一团三营“抗命”不前,派出代表联络其他连队,发誓要和追敌刘士毅决一死战。营党代表罗荣桓和营长陈明代表全营前往军部请战。

毛泽东、朱德立即召开前委紧急扩大会议,顺应军心,果断作出决定:此仗必打,以振军威。

大柏地村中的老百姓对红军不了解,已经逃避一空。虽然部队已经一天未吃饭,又饥又寒,但红军有红军的纪律,主人不在,不能随便动用老百姓的东西。同时,部队早已没有了经费,也拿不出钱来向老百姓买吃的。

毛泽东觉得这是个问题,就说:“总不能叫大家饿着肚子打刘士毅吧。军长,你说呢?”朱德点头:“是呀,要打仗,不吃饱饭怎么行?”

前委秘书长江华建议:“能不能这样,让部队先借用村中老百姓的食物,但一定要算清价钱,留下欠条,待以后如数归还。”

毛泽东回答:“你去通知部队吧,只好如此了。”红军各连队得到批准后,就借用当地群众的粮油,饱餐了一顿,养足了精神,在大柏地战斗中一举歼敌两个团,俘敌800人,缴枪800支,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重大胜利。战斗结束后,红军离开大柏地,向宁都县城进发。

老百姓从山上回到家中,发现家中的粮油少了,顿时怒火中烧。可是家家户户掀开锅盖、米缸盖一看,只见都留着一张纸条,上面说明红军不得已吃了什么食物,价值多少,但因红军经费紧缺,一时付不了钱,以后一定如数归还,嘱咐房主人要妥善保管好纸条,当作以后还钱凭据。

人们难以置信:世上哪里还有这样的军队呀?可留下的纸条又说得明明白白,大家只好将信将疑。五十多天后,红四军由宁都县城向闽西进军,重返大柏地。毛泽东没有忘记红军对老百姓许下的诺言。

他亲自召集大柏地群众开大会,向大家说明当时红军被迫向老百姓借粮借菜的情况,表示衷心的感谢。部队当场向老百姓兑现所欠的款项。有的老表原来不相信红军的承诺,把欠条撕毁或丢弃了,只要说个数目,红军照数给款,分文不少。这一次,红军共发出3500块大洋。

大柏地全村立刻欢腾起来,群众说:“红军说话算数,钉是钉,铆是铆,我们信得过。”红四军用行动诠释诚信,赢得群众拥护。从此,红军“借粮还款”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2、毛泽东连续十年春节“还债”

在1920年,毛泽东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钱款。当时在上海的毛泽东只好向老乡章士钊告急。

章士钊当即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随后,毛泽东将此笔巨款一部分给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志,一部分带到湖南开展革命活动。

此后,毛泽东和章士钊一直没有中断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又一次与章士钊见面。毛泽东特意为章士钊帮助解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旅费的事情再次向其表示感谢,章士钊听了非常感动。

谈判后期,毛泽东见到章士钊问他:“关于重庆谈判的事,你怎么看?”章士钊在手上写了一个“走”字,并小声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明确地表示蒋介石对和谈并没有诚意,重庆乃是虎穴之地,不可久留。毛泽东非常感谢章士钊对自己的关心。

1963年初,毛泽东向他的“英语教师”章含之(章士钊之女)说:“我还欠了你父亲一笔债没还呢。”毛泽东要章含之转告她父亲:“从今年春节开始,要还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

章含之回到家里把这事说了一遍,章士钊听了哈哈大笑,说:“确有此事,主席竟还记得。”可是,他们父女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几天之后,毛泽东果然派秘书送来了 2000元 ,并说,主席安排今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对此,章士钊嘱咐章含之说:“告诉主席,不能收此厚赠。

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章含之将父亲说的话转告给毛泽东。毛泽东笑着说:“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章士钊,字行严)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得了的呢?

我要是说明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是还债。你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稿费中抽的。”从1963年春节起,毛泽东每逢春节初二这天,总是派秘书给章士钊送去2000元,直到1972年送满两万元。

1973年春节过后不久,毛泽东又认真地向章含之提出:“从今年开始还利息,50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3、写在墙上的留款信

“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在福建省漳平市杨美村传统民厝荣福堂内的墙壁上,一幅高0.55米、宽0.35米的留款信十分引人注目。

1929年8月,国民党调集闽、粤、赣三省的兵力“会剿”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闽西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扩大红色区域,红四军决定由军长朱德率领二、三纵队向闽中进军。

其间经过杨美村,当地群众对红军不甚了解,不清楚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当地的土豪劣绅散布流言,污蔑造谣红军在县城里杀人放火,全村人心惶惶。为了避免遭受兵祸之乱的痛苦,杨美村群众扶老携幼、带着财物,纷纷离家躲进深山老林。

当时,杨美村上埔山有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叫苏观泗,他曾经听过红军三打龙岩城的传奇故事,对土豪劣绅造谣抱有怀疑,很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因此,全村只有他一人留了下来。

朱德率部到达杨美村时,正值中午,部队没米下锅,为了购买粮食,红四军战士跑遍全村,在一间小杂货店里找到了苏观泗老人。战士们耐心地向老人解释了红军的宗旨、任务以及纪律,同时请他帮忙购买粮食以解决军中急需。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来到了苏观泗堂弟苏和的家中,苏和不在家,米缸中却盛满了大米。在苏观泗的应允下,红军战士为主人留下充足的口粮后,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26斤大米,并请苏观泗老人转交米款二元大洋给苏和。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便于提供主人查核,临行前红军返回苏和家中,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封红军留款信。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便于提供主人查核,临行前红军返回苏和家中,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封红军留款信。

红军走后,杨美村村民陆陆续续回到了村里,他们发现家里并未丢失一针一线。苏观泗老人向回村的乡亲们讲述了红军题壁留款的经过,并将二元大洋交给苏和。村民对这支秋毫无犯的军队赞不绝口:“这才是咱们穷苦人民的子弟兵!”

1929年8月28日,红四军回师再次经过杨美村时,乡亲们不但没有躲避,还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热情招待红四军,积极协助红四军侦察敌情,自告奋勇当向导。在村民的大力配合下,红四军在杨美村附近打了一仗,歼灭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这封红军留款信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如今,它的复制件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古田会议纪念馆中,成为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珍贵物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革命英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31
网站上好多呢!在百度网页上打 革命期间有关诚心故事你去看看 应该有 有是没有我也帮不了你哇
第2个回答  2008-07-31
近日,潜龙社区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建党84周年节日为契机,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公德诚信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小讲真话、做实事,立志做“四有”新人。
社区先后邀请邀请“四点钟学校”教育志愿者袁菲菲老师、书报之友社82岁高龄的董鹤童老人为社区少年儿童讲述《四明山的女儿》、《立志做一个讲道德、讲诚信的人》。通过真实生动的革命故事,让小朋友深刻了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和洗礼,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诚信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都写下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牢记历史使命,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