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成功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如题所述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公映后,成为近日各大影院的主要看点。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一身招式凌厉的中国功夫,外加美国式的搞笑幽默,无疑让这部动画影片《功夫熊猫》在中国电影市场越走越红。
《功夫熊猫》观后,突然间,让笔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想必很多中国电影人也在为此感到抱歉吧,而观众们最渴望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导演拍不出这样的东西?原因何在?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分析。
首先,从票房收入来看:据了解,自6月20日该影片登陆国内各大影院以来,首周票房便取得3800万元的成绩,两周之后突破6000万元,打破了1995年《狮子王》保持的国内4100万元的动画片票房记录。截至7月2日,《功夫熊猫》在全国票房已经高达1.1亿余元,成为今年上半年国内票房最高的进口影片。
其次,从影片内容来看:《功夫熊猫》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其故事发生在宁静祥和的和平谷里,那里生活着一群悠闲可爱的动物。然而,一只凶猛邪恶的雪豹泰龙的闯入,使得和平谷里的动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尽早铲除恶豹,和平谷的动物认定那头大熊猫是上天安排的拯救和平谷之人。在一些“武艺高强”的动物训练下,那头大熊猫迅速成长起来,打败了入侵的强敌。
再次,从动画效果来看:《功夫熊猫》的情节虽简单,但剧中出现的小桥流水场景,袅袅炊烟的村落,还有剪纸、泼墨、皮影、书法等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无不体现出影片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作为中国人观后该影片,通常会感到非常亲切,没有隔阂感,笔者认为影片中对中国功夫的刻画明显借鉴了香港武侠电影。另外,这部影片,在从头至尾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元素中,还富有创意地将熊猫与功夫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观赏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功夫熊猫》的成功应对中国电影产业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练好内功是取胜的前提条件。片中熊猫阿宝最终打败了豹子大龙,并没用什么奇招,而是基于扎实的基本功。同样的,中国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借鉴好莱坞、韩剧等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走自己的路,练好内功。我们的导演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以及超凡的眼光?文化产品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否朝着规模化、差异化的方向前进?练好内功的实质是将自身能量充分地发挥,以不变应万变。以韩剧为例,基本上是传统的儒家理念加“八股文”式的剧情,配以人造的俊男靓女模式。这些要素中国绝对不缺,只是没有把味做足。好比煨汤,火候不到的话,味儿也出不来。
启示二:研发原创动漫产品迫在眉睫。《功夫熊猫》是美国原创的、动漫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影片将中国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看得出导演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进行过深入研究。所以我们要引导国内的创意企业,要对原创的动漫产品进行研发。看来在我国研发原创的动漫产品已迫在眉睫。仅以上海的动漫企业为例:2007年2月,上海时尚生活中心引进的N家动漫企业,是上海张江动漫研发中心的子公司。据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原创动漫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的原创力量导致国内动漫市场80%以上的利润流向日本、美国。例如2007年,N家动漫企业主要是动漫产品的后期制作,完成后大多输入日本、韩国等。为了改变这个现状,2008年,N家动漫正在加紧研发原创动漫产品。由此可见,在国内加紧研发原创动漫产品的重要性,已被业内人士引起高度重视。
启示三:敞开胸怀,虚心学习,才是提升自己的正确途径。我国动画产业应该走国际合作道路,多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动画制作企业加强合作,认真学习国际商业规则,增强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笔者认为,好莱坞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动画片,反映出创作者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文化融合能力。而我国动漫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功夫熊猫》赢得国内众多观众好感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种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抵制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态度和气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创作资源,加之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这些都是国产动画产业发展的优势,只有敞开胸怀,虚心学习,才是提升自己的正确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