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麻烦高手替我翻译一下····拜托各位大神

有谁能帮我翻译一下下面这些古文: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辨若纳,大赢若纯。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如下: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2.有几种解释 大道之成,若其所缺,它的作用,永不衰败!大道满盈,若有所虚,它的作用,永不穷歇!大道平直,像是屈折;道巧妙,像是愚拙;大道善辩,像是口讷,行动可以克服寒冷,安静可以克服暑热;心神清静方可以君临天下。 一个好用的东西若看似不够完美, 在使用的时候,比较不会因为舍不得而没有充分使用; 一个有才能的人,虽然已经经营很多事业了, 但是看起来还是游刃有馀, 那麽这个人为大众服务的功能是无穷尽的。 真正正直的人,看起来比较柔软; 真正技术高明的人,总是看起来普普通通; 真正辩才无碍的人,总是看起来木木讷讷的样子。 冷静的人总是胜过急躁的人; 寒冷能够克制炎热。 保持清静禅定的心态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大成 大器作成后总似有缺陷,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充盈看起来反而似空虚,但它用起来却不穷尽。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安静可以克胜急躁,寒冷可以战胜炎热。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吶。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永远也用不坏;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有空虚,但它永远也用不完,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似乎十分笨拙,最会说话的人好像缺乏口才。 老子的道德经在几千年前就总结了,中国的古典哲学-即现象并非本质,而且本质与现象之间往往正好相反,就如“大巧若拙”。运用到问题分析与解决当中,告诉我们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需要分析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总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验。只有经的起实践验证的才是真理。 3.见《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说明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另外还有一个不雅的称呼:冻梨(形容老人脸上的老年斑)指八十岁。 6.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肯读书,那就危险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