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东方朔的结局.......

一定要真实的结局.......多谢了

东方朔生病去世了。

结局:东方朔又举荐他的儿子做郎官,其子后升为谒者,经常奉汉武帝之命持节出使。及东方朔老。

临终前规劝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武帝说:“如今东方朔说话竟如此正经。”并对此感到惊奇。

过了不久,东方朔便生病去世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扩展资料

东方朔以其幽默的谈吐、精湛的玄学以及出神入化变戏法的技能深受汉武帝的赏识,而他也依靠自己变戏法的小把戏,被后世奉为魔术师们的开山鼻祖。

东方朔除了是变戏法的祖师爷之外,还被拜为小偷的开山鼻祖。所谓的开山鼻祖,未必就是第一人,却一定是同行业早期最优秀的人才。

有关东方朔变戏法、射覆的手段,就如同他打卦测字、看相算命的技能一样出神入化,这些史书多有记载,民间更是广为流传。而关于他偷窃的那段故事,则更是如同神话一般的精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生卒:前154-前93

描述: 西汉辞赋家

籍贯:平原厌次(今山东 阳信县大桑洛墅)人

东方朔少失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汉武帝初即位,即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并诏令天下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至长安上书自荐,在《应诏上书》中,毫不客气地述说了他的家世和刻苦自学、奋发进取的过程,及其品德才干:“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方朔的上书,虽有些夸饰,但文辞不逊,颇得汉武帝称誉,命待诏公车。后来,东方朔以恐吓侏儒得幸,待诏金马门。在一次射覆戏中,他辩驳郭舍人,得幸为常侍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东方朔24岁时,汉武帝想把秦阿房宫以南、盩厔以东、宜春宫以西大片土地圈起来,修建上林苑,并与终南山相接,东方朔持反对意见,并上《谏起上林苑疏》,因此,汉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不久,东方朔因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随后,被命为郎,直到去世。

东方朔在汉廷为郎官期间,朝廷多事,文人大都奉使四方,只有东方朔以及枚皋、郭舍人在汉武帝左右,嫚嘲诙谐,调笑娱人,故时人称他们为滑稽家。至于东方朔的滑稽言行,尤为世人所公认和推崇。可以说,东方朔在汉廷中处于准俳优地位,是汉武帝的“弄臣”。因他滑稽狂放,诙谐多能,应对敏捷,辩智娱人,所以深得汉武帝欢心。诚然,东方朔性格滑稽,但他在汉廷的诙谐滑稽,绝不是毫无目的的为诙谐而诙谐。纵观他的一生,其滑稽诙谐的目的,前期在于取宠求仕;后期在于在尊贵者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所希求的并非是让汉武帝喜欢他的滑稽和诙谐,而是使其看中和支持他的言论和主张,采纳他的谏言。如果说,他前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取悦了汉武帝得罪了侏儒、郭舍人的话,那么,他后期滑稽诙谐的言行,得罪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汉王朝统治集团。因此说,东方朔的滑稽性格,既使其苟活到终老,又决定了他一生政治追求、仕途生活的悲剧结局。

东方朔是一个有才学、有理想、富正义感之士,他不甘居俳优地位和“弄臣”处境,所以他滑稽诙谐的同时,敢于直言极谏。谏汰奢扰民,谏淫乱非礼和谏徇情废法,是他谏诤的重要内容。他临终前,还劝汉武帝“远奸佞,退谗言”等。他这种直言极谏的品格,历来受到称赞。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褚少孙借武帝之口说:“顾东方朔多善言。”班固赞许他:“正谏似直”,明代康丕扬在《东方先生文集》中赞誉他:“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讽谏直谏各归于正,超出汉廷之上,大有益于人主。”
东方朔学属杂家,是一个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他善于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辨骚》、《诠赋》、《祝盟》、《杂文》、《论说》、《诏策》、《书记》等篇中,就论及到东方朔的各种文体近10种。张溥编辑的《东方大中集》中,除《十洲记序》存疑外,有8种文体,14篇作品,即骚;《七谏》(包括《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疏:《谏起上林苑疏》、《应诏上书》;书:《与公孙弘书》、《从公孙弘借车马书》、《与友人书》;论:《非有先生论;设难:《答客难》、《答骠骑难》;颂:《旱颂》;铭:《宝瓮铭》;诗:《据地歌》、《诫子诗》、《嗟伯夷》。其中《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两篇作品,均是他谏诤道路失败之后的晚年所作。《答客难》分设难和答难两部分。设难部分,即是东方朔以自己的职小位卑为根据,对他的才能和道德,提出责难。答难部分,分三层意思:第一,以“时异则事异”立论,论述虽有苏秦、张仪之才,也不能被世所用,进而阐明自己虽然职小位卑,但并非没有才能;第二,以太公70不遇为例,述说自己修身不懈,职小位卑,并不说明自己道德有缺陷;第三,以许由、接舆、范蠡、子胥为例,指出德才兼备者不为世用,恰好证明自己职小位卑,是道德完备的表现。东方朔在这篇作品中,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自我安慰的同时,尖锐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发泄了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慨。作品虽明显地存在着封建文人夸夸其谈、清高自赏和消极情绪,但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描述,以及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揭露,是极其可取的。如对当时文人志士不测命运和险恶处境的描述:“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纵然有苏秦、张仪之辩,太公吕望之德,“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也只能“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老死于荒野之中。这些富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内容,对今天认识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进谏吴王的故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统观东方朔的著述,成就最高、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取得一席地位的,主要是他的《答客难》和《非有先生论》。在这两篇作品中,以《答客难》更为著名,它是研究东方朔生平、思想和政治道路的重要依据。

东方朔 - 仕途之路
东方朔在众多的上书者中颇具特色,引起了汉武帝的青睐。他毫不自逊地夸赞自己"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后生,具有勇、捷、廉、信的性格特征。即自诩有齐国勇士孟贲般的膂力,春秋时庆忌般的敏捷,齐国鲍叔般的廉洁,战国尾生般的信守,具备了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正是这种不亢不卑、大言不惭的自白,引起了汉武帝的好奇心。其次,东方朔的上书确具有内容"凡用三千奏犊",在没有纸张书写的时候,他写的"奏犊"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汉武帝看看停停,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于是,"诏拜以郎,常在侧侍中"。

东方朔虽然获准留在长安,但生活待遇低下,且始终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以抒己见,以展鸿图。于是,这个狡黠的年轻人便在盘算着。一天,他走到御厩前对那些看马管车的侏儒们说:"我听皇上说,留下你们这些人毫无用处,要你们去种田吗?你们不能耕地扛锄,算不了一个好农民;叫你们去当官吗?你们没有理政、治民的本领;要你们去当兵吗?你们又不能横枪跃马、杀敌夺虏,留着你们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个累赘,不如统统杀了的好,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只知伸手要吃、要穿的人。"侏儒们听罢吓得魂不附体,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纷纷向东方朔讨教。东方朔见一计已成,便再生一计道:"你们这些蠢才只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我给你们拿个主意,如果皇上出来,你们就跪下向他求情,不就没事了吗?"不久,汉武帝果然来到御厩看马,侏儒蜂拥而上跪在他的面前嚎啕大哭。待问明原因之后,知道是东方朔出的歪点子,便找他来责问。东方朔振振有词他说:"侏儒身长不过三尺许,他们一月能得到一袋口粮,还有二百四十钱俸金。他们撑饱了还有余有剩。我身高九尺三,每月也是一袋口粮、二百四十钱俸金,食不饱肚,衣不蔽体,这实在是不公平了。如果陛下认为我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就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才对。如果认为我是无用之辈,就应该早早遣散我回家。您怎么能忍心让我沦为长安城中的一名乞丐呢?"汉武帝听罢,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下诏封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是供皇帝随时征召咨询的官员),从此,他的待遇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接近皇上的机会。他在滞留长安的这段日子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之又读过很多书,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武帝解疑答难,且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虽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获得皇上的谅解。
能令对手叹服,才是真正的强者。东方朔带着几分放纵不羁的色彩,混迹于上层社会之中,在皇帝和大臣们面前,常显得"大逆不道",却又没有受过惩处,有时还能得到格外的赏赐,难免又引起人们的嫉妒。"覆射"是当时流行于宫中的一种带赌博性质的游戏。东方朔凭着自己广泛的阅历、敏锐的思考和多辩的口才变成了常胜将军。这时,汉武帝身边还豢养着一名叫郭舍人的"徘优",是一个巧言令色、善于巴结的人。见东方朔在覆射中常能取胜,便说那是瞎蒙的,决非真本领,要与东方朔进行一次实地的较量。摆出的赌注是"要是自己输了,愿挨一百板屁股;要是赢了,要求皇上赏他布帛"。于是,他从树上找来一种奇生物扣在盆子下让东方朔猜。东方朔围着这个盆子敲了敲、听了听,然后说:"此为"窭薮"。郭舍人一听,认为他猜错了,便高兴地要求赏赐。东方朔作出了巧妙的解释:没有煮熟的肉叫脍,烘干了的肉叫脯,生长在树上的东西叫寄生,覆盖在盆子下的东西叫"窭薮"。于是,汉武帝判东方朔取胜,郭舍人的屁股挨了一百板,直打得嗷嗷叫。那么,"窭薮"究竟是什么呢?原来是一种用茅草结成的圆圈,以便放在头上顶着东西走路时用的。其实,东方朔只是从广泛的范围来阐明对这种寄生物的体形的特点而已。当郭舍人挨打的时候,东方朔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朗声哼道:"咄!咄!口无毛,声嗷嗷,尻益高。……"恼羞成怒的郭舍人反咬一口,说东方朔是肆意羞辱朝廷命官,要求皇上将他斩首。东方朔狡辩道:"此乃隐语也,怎能说诋毁朝廷命官呢?所谓口无毛者,狗窦(即洞)也;声嗷嗷者,鸟在喂食也;尻益高者,鹤低头弓背饮水也。"不管他怎样解释,羞辱之意是明摆着的,但谁也驳不倒他。

东方朔虽然性格放荡,出语诙谐,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他在汉武帝身边多年,除了解疑答难、逗笑取乐外,也曾讨论过许多国家大事。他曾引古证今,大谈尧舜之道,希望汉武帝作一个继往开来的明君。他也曾把自己与古今名臣和周围的人作过多次的、纵横的比较,但露出自己的胸怀??某种角度来说,只是把他当成取乐逗笑的玩物而已。东方朔是一个熟谙历史的人物,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抱负、理想、才能难以发挥,便产生了退而求隐的思想,并从无数历史事件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结论:"为士者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其中包含着许多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没有发牢骚、讲怪话,诋毁皇帝,中伤同僚,而是通过巧妙的设想,抒发出自己的苦恼。他在《非有先生》一文中,大讲了直言进谏的两种后果,隐然说出了自己的失落感。而且他的这篇对话体的文章,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议论文风,对后世文坛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文曰: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进不称古人之德以劝谏吴王,退也不宣颂吴王的功德。于是引起了吴王很大的不满,便责问他道:"寡人继承了先王的功德,又借助了许多贤臣的智慧和力量,夙兴夜寐,从不敢放松自己该做的工作。先生既然以德才兼备来到吴国,就应该帮助我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而你三年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意见,也没有听到你说过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话,难道我是无道昏君,是一个不堪辅佐的人吗?"非有先生听了此话,知道吴王是有意"将"自己的军,还是唯唯诺诺,只说"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吴王见他如此多的顾虑,便坦然保证道:"与中等文化水平和修养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你就大胆地试着谈罢,我企盼着你的善良的意见!"于是,非有先生便引古证今提出了一系列忠言进谏所取得的不同后果,说明自己三年来不敢开诚明言的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31
东方朔变成疯子,临死前让秋姑替他把乾坤子请到家中,他奄奄一息地告诉乾坤子,他俩虽然一忠一奸,一正一邪,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武帝是要利用乾坤子来牵制我东方朔,如果我死了,那乾坤子你这个小人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东方朔死后,秋姑拿着剩下的“仙药”上殿喊冤,说李少君必须当众服下药丸,才能证明他的药是否清白。李少君为了保命,情急之中供出了乾坤子和王怀锷。三人终于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

灵车在城外的土路上踽踽前行,秋姑令秋胡停住赶马,打开棺盖,东方朔从棺材当中爬了出来。

武帝如期封禅泰山,与卫子夫站在泰山之巅。

东方朔的山东老家,罗绮见到东方朔万分感慨。东方朔表情复杂地道:“这天下,还是东方朔第一!”
第3个回答  2008-08-31
东方朔年老的时候给儿子写了一篇《戒子书》告戒儿子万事莫认真,提出坚持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这个曾经积极入世一心希望治国安邦的知识分子到最后还是对一切都失望了,仿佛看透了一切似的。有一天,东方朔病重,汉武帝去看望他时,东方朔说:“《诗经》上面讲,‘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他大半生都在游戏人间,他把朝廷当作山林来隐居,为的不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而是找合适的机会,摆脱隐居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抱负。汉武帝觉得东方朔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了往日的幽默诙谐,便认真地听了下去。

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东方朔在家乡病逝,享年61岁。为了纪念这位博学多才、乐善好施之人,棣州民众为他建造了高大的墓葬地——风台。在人们心中,东方朔永远是历史长河中永远闪烁的智慧之星。
第4个回答  2008-08-31
隐居山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