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

关于建筑的学习资料

发展方面,粗略了解的话可以读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如果想更深入,建工社出版五卷本《中国建筑史》十分详细地汇总了营造学社成立至今几乎所有资料,全部读完则对古代建筑史的发展历程有完整的了解。对汉代建筑感兴趣还可以读《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以及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如果希望了解发展背后的原因,强烈推荐张良皋著《匠学七说》。傅熹年的《建筑史论文集》、王贵祥《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以及张十庆《从帐幔装修到小木装修》、《建筑与家具_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等论文也值得一读。
这里主要试着回答一下古建筑中设计原理的部分如何系统学习。(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先将审美、风水、文化等因素排除,毕竟纯粹从这些出发去分析古建筑的文章,看完感觉好像什么都研究了但又什么都记不住……可以尝试单从技术层面与空间层面理解古代建筑,而后再试图从技术层面反思形成审美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材,对事物有一个大概认识。
此后,林徽因《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可以作为设计原理学习的纲领排在首位。尽管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写了《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但梁文更注重的是宏观层面对于中国建筑史的梳理,较少谈设计;而林对设计的敏感使其在林版《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中从较细微的部分切入,更多谈的是设计原理,属于微观层面。
在此之后,可以梳理木结构的结构逻辑,推荐张十庆《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把握原理,首先应从逻辑区分。从建造逻辑上看,木结构分为两类,即层叠逻辑的井干式建筑与连架逻辑的穿斗式建筑——井干式建筑无柱,所有屋顶荷载均可看做叠梁承担;而穿斗式建筑中(原生穿斗)无梁,横向构件只承担连接作用,所有质量由柱直接传递至地面。而后世所提抬梁式、插梁式、厅堂式、殿堂式等概念均可看作井干与穿斗的叠加状态。
由于井干式与穿斗式属于原生木结构,而井干式由于其局限性较差以及工艺相对简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暂时不讨论。从穿斗结构入手,可以更易于理解木材的力学性质、木建筑的加工方法、构成方式与所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注重理解穿斗建筑中简易四阿或歇山顶的做法,从屋角构架的处理明确防水(腐)、交圈、整体性等基本问题,也深入理解穿斗建筑中如何穿、如何斗(凑)、以及位于同一高度两枋相撞时相互避让的原则。这里推荐东南大学朱光亚主持编撰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以理解木材的基本性质与加工的方式、以及一些施工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艺研究》(非唯一,重庆大学在那几年做了很多关于土家族民居技术的硕士论文)可以作为补充,了解穿斗建筑的适应性问题。从穿斗入手,理解木建筑基本原理、了解基本型穿斗的局限后,再去看传统大木建筑将容易许多。
在此之后可以尝试阅读《营造法式》,从大木作两卷及配图中理解何为常规做法,但时刻警惕。《营造法式》是一本为规范工程造价而编写的书籍,其中所提的处理方式均为当时的常用做法而非标准做法,并且尽管将不同进深的各架椽屋细分并绘制不同的侧样,但其中并未讨论什么情况下应当匹配何种屋架,而这其中的选择则均为设计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5
怎样学习中国古建筑
首先,你要了解古建中各种部位的常用尺寸和形状,连接方式。有本书《中国古建筑测绘十年》,要看!要懂!
其次,施工图现在都有大样图集,所以画的时候也不难,直接参考,所谓施工图就是死的东西,区别在用材上,你想让你的施工图中标,那一是预算合理,二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想达到好的效果,那一定要有一个手艺好的师傅,不是所有的工匠都是可以做出精致的作品的。
补充一点,即使是古建,也要遵守规范!!连规范都达不到的施工图审核都过不了,我说的这都是基础,要想提高还是去工地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