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名句

如题所述

道德经 名句
《道德经》十则经典名句,带给您智慧人生!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无贪欲就不会迷失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译文:无贪欲则入静,入静则天下自然安定。

2、像水一样适应环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


3、心灵从容,贫富皆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第十九章》

译文:保持纯洁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4、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


5、养生贵在适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道德经 第五十章》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四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却过早地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的太过度了。

6、把自己放在下位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第六十六章》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7、不要得意忘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第二十二章》

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出色;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8、不要试着去改变他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第二十九章》

译文:天下(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是不能凭主观意志去改造的,也不能强行把持。凭主观意志去改造必然会失败,强行把持则必然会失去。


9、藏起你的锋芒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译文:崇高的德好似空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情,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是污浊的,最方正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

10、常怀一颗善心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译文:战争杀人多时,要带着悲痛的心情,胜利了要以丧礼对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2个回答  2020-11-18
1.道可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3个回答  2020-11-24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4个回答  2020-11-2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第1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出自第1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出自第2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 ——出自第2章
行不言之教。 ——出自第2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出自第3章
虚其心,实其腹。 ——出自第3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出自第4章
和其光,同其尘。 ——出自第4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 ——出自第5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第5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 ——出自第5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 ——出自第6章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第7章
水利万物。 ——出自第8章
居善地。 ——出自第8章
心善渊。 ——出自第8章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自第8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出自第9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第9章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自第9章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自第9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出自第10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出自第10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出自第10章
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 ——出自第11章
五音令人耳聋。 ——出自第12章
五味令人口爽。 ——出自第12章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自第12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出自第13章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出自第13章
听之不闻,名曰希。 ——出自第14章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出自第14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出自第15章
澹兮其若海。 ——出自第15章
旷兮其若谷。 ——出自第15章
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 ——出自第16章
太上,下知有之。 ——出自第17章
其次,亲而誉之。 ——出自第17章
悠兮其贵言。 ——出自第17章
大道废,有仁义。 ——出自第18章
国家昏乱,有忠臣。 ——出自第18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出自第19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出自第19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出自第20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出自第20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出自第21章
少则得。 ——出自第21章
敝则新。 ——出自第22章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自第23章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出自第23章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出自第23章
企者不立。 ——出自第24章
自伐者无功。 ——出自第24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出自第25章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出自第25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第25章
重为轻根。 ——出自第26章
静为躁(zao:四声)君。 ——出自第27章
善行无辙迹。 ——出自第27章
善言无瑕(xia:二声)谪(zhe:二声)。 ——出自第27章
知其白,守其黑。 ——出自第28章
知其荣,守其辱。 ——出自第28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出自第29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出自第29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出自第30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出自第30章
战胜以丧礼处之。 ——出自第31章
道常无名、朴。 ——出自第32章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出自第32章
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出自第33章
强行者有志。 ——出自第33章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出自第34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出自第35章
将欲歙(xi:一声)之,必固张之。 ——出自第36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自第37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出自第38章
万物得一以生。 ——出自第39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出自第39章
反者道之动。 ——出自第40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出自第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自第42章
天下之至柔。 ——出自第43章
身与货孰多? ——出自第44章
清静为天下正。 ——出自第45章
大直若屈。 ——出自第45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出自第46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三声),见天道。 ——出自第47章
为学日益。 ——出自第48章
为道日损。 ——出自第48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出自第49章
生之徒,十有三。 ——出自第50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出自第51章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出自第52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出自第53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出自第54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出自第55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第56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出自第57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 ——出自第57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第58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自第60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in:四声),天下之交也。 ——出自第61章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出自第62章
为无为,事无事。 ——出自第63章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 ——出自第64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出自第65章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出自第65章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出自第66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自第67章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出自第67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自第68章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出自第69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出自第70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出自第71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出自第71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第72章
勇于敢则杀。 ——出自第73章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二声)。 ——出自第74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出自第75章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出自第75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出自第76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出自第77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自第78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出自第79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第80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