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这句话啥意思?

如题所述

一、句子的意思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解释:正当你要用心的时候,恰巧会发现真心无以为用。

这两句是开悟以后的境界。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着。但无心并非没有智能的功能和作用,其作用就是在悟后的待人接物、处世应对、工作思考等等。所以开悟以后的无心并不等于白痴或脑中一片空白,反而是绝对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发挥心的功能。

2、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解释: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运用自如却没有感觉到有用什么东西。

这是智慧的极高境界。就像练武之人说无招胜有招,练到很高的境界时,真的是乱七八糟都是招数。智者没有自私自利、自大自卑等的愚痴迷狂心,正好用无染无垢的慈悲心来为一切众生积极服务;经常为了利乐他人而忙得席不暇暖,不知老之将至,还像是一个无事要做、无人干扰的大闲人。

出处:禅宗的法融禅师所作。这是一首开悟的诗。原文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扩展资料:

法融(593-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贞观二十一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高宗永徽三年,应请至建业讲《大品般若》,后又讲《大集经》。显庆元年,应请住建初寺,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示寂,寿六十四,腊四十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这就是‘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今我们直接指出这个‘无心’,直接说它,便又和‘有心’没有什么不同,即‘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凡看经教不可先看注脚,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十句乃至百句,务令首尾贯通,然后以注和会。今见学者读正文毕,即便看注,致令理不圆彻,皆由于此。 夫修行人所以不成圣道,流入偏见者,都缘不识心之本体故耳。执心是有者落常见,执心是无者落断见,离此二路,虽知有无兼带,然又以为有而后无,无而后有,此亦未达心之玄妙者也,岂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恰恰”,俗言“恰好”也,不差前后,不隔丝毫,恰恰正好之谓也。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无心可用,盖正当念虑起处,你试反观谁为念虑?谁是念虑者?犹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是用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心之妙处。 若是有智慧人,不执死句,便可再叠二句云:“恰恰无心时,恰恰有心用。”古人语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也。故又曰“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也。 惟其心体本来如是,是以下面方说惺寂工夫两不可废。偏于寂寂,是不知“无心恰恰用”之理也;偏于惺惺,是不知“常用恰恰无”之理也。故首四句直出心体,立下文止观之张本,以见止观之法全是本地风光,不是于心体之外别立一法,不过用止观以复其寂照之本体耳。 此“恰恰”二字,下得极妙,分明画出心体,非有千钧笔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会,只么随文逐句草草看过,千载而下辜负古人之苦心矣! 以后听教切须细心,虽在讲筵,无忘禅观。庶使心光内灼,而临文之辩益精;圣教外熏,而资神之力弥固。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入理妙门,无越于此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08
一、句子的意思

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解释:正当你要用心的时候,恰巧会发现真心无以为用。
这两句是开悟以后的境界。无心可用是因为没有障碍、没有牵挂和自我的执着。但无心并非没有智能的功能和作用,其作用就是在悟后的待人接物、处世应对、工作思考等等。所以开悟以后的无心并不等于白痴或脑中一片空白,反而是绝对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发挥心的功能。
悟后的人会用心,恰恰用心,恰到好处地用心,自然自在地用心去适应环境。因为心不被境转,所以有功能而没有烦恼,这是智能心,等于无心可用。一般人不会用心,被动地去让环境牵着鼻孔转,产生七情六欲,这是烦恼心,是有心可用。

2、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解释:真的无心恰恰有用,用得很自在;运用自如却没有感觉到有用什么东西。
这是智慧的极高境界。就像练武之人说无招胜有招,练到很高的境界时,真的是乱七八糟都是招数。智者没有自私自利、自大自卑等的愚痴迷狂心,正好用无染无垢的慈悲心来为一切众生积极服务;经常为了利乐他人而忙得席不暇暖,不知老之将至,还像是一个无事要做、无人干扰的大闲人。

二、句子出处及典故

1、出处
这几句诗禅语是禅宗的法融禅师所作。这是一首开悟的诗。原文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典故
唐永徽年中,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引来无数慕法者。讲罢归山,博陵王与禅师请示佛法,谈论许多,后论及心用之境界。

博陵王问牛头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禅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第3个回答  2017-06-21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这就是‘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今我们直接指出这个‘无心’,直接说它,便又和‘有心’没有什么不同,即‘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凡看经教不可先看注脚,宜先熟玩正文十句二十句乃至百句,务令首尾贯通,然后以注和会。今见学者读正文毕,即便看注,致令理不圆彻,皆由于此。 夫修行人所以不成圣道,流入偏见者,都缘不识心之本体故耳。执心是有者落常见,执心是无者落断见,离此二路,虽知有无兼带,然又以为有而后无,无而后有,此亦未达心之玄妙者也,岂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恰恰”,俗言“恰好”也,不差前后,不隔丝毫,恰恰正好之谓也。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无心可用,盖正当念虑起处,你试反观谁为念虑?谁是念虑者?犹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是用心已毕,少时却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不差前后,不隔丝毫,即有而无,乃见心之妙处。 若是有智慧人,不执死句,便可再叠二句云:“恰恰无心时,恰恰有心用。”古人语中自具此意。今不言者,省文耳,故曰“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也。故又曰“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也。 惟其心体本来如是,是以下面方说惺寂工夫两不可废。偏于寂寂,是不知“无心恰恰用”之理也;偏于惺惺,是不知“常用恰恰无”之理也。故首四句直出心体,立下文止观之张本,以见止观之法全是本地风光,不是于心体之外别立一法,不过用止观以复其寂照之本体耳。 此“恰恰”二字,下得极妙,分明画出心体,非有千钧笔力不能及此。若不精思默会,只么随文逐句草草看过,千载而下辜负古人之苦心矣! 以后听教切须细心,虽在讲筵,无忘禅观。庶使心光内灼,而临文之辩益精;圣教外熏,而资神之力弥固。学悟兼济,定慧交通,入理妙门,无越于此矣。
第4个回答  2017-04-18
您好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这就是‘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今我们直接指出这个‘无心’,直接说它,便又和‘有心’没有什么不同,即‘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