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陕西汉中叫什么

如题所述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生存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区10县。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自然环境与物产非常丰富。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汉中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源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1
汉中的“两个传说”与四川民间有关
陕西省汉中市和四川省广元市同属蜀道重镇,互为近邻。在广元市流传着两个有关汉中的传说,虽为里巷琐谈,但表现出人民大众的智慧。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汉中的由来据传古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城内有一座古寺叫天目寺(旧址在今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寺内有一口古钟。一敲,钟声如雷,清脆洪亮,周围七八百里隔山隔水,都听得清楚,大家都叫它“神钟”。从此“天目晓钟声八百”便成了“蜀州八景”之一。
这件事不知咋的传到皇帝那里去了。万岁爷如获至宝,马上下一道圣旨,要州官立即派人把古钟送到京城,作为紫阳钟。
州官接到圣旨,不敢怠慢,从民间挑选64个彪形大汉,分班抬运。并派官员押送。限期半月内抬到京城,误期要问斩。到京城路隔千里,交通又不方便,抬工们自知这苦差事凶多吉少,有去无回。但又不敢违命,只好咬紧牙关,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兼程,过剑门关,走栈道。越巴山,一路辛苦不说,还未出川,就被看押官打死、饿死或因摔倒而被砸死,少了一半多人。剩下的人,天天抬运,磨破了肩,压弯了腰,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有的还累得吐血。他们请押官大高抬贵手,歇一阵再走。押官大声吆喝:“少说废话,误了期老子吃罪不起。”抬工们忍气吞声,继续赶路。出川,进入陕西南郑,大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互相挤挤眼……,突然,绳断杠折,“哐”的一声,大钟落在地上。押官怒气冲冲,挥舞皮鞭,催逼抬工们绑好行头抬杠,火速赶路。谁知大钟坠地陷入土中,越陷越深,越挖越往下沉。抬工们明白已经误期,反正迟早是死,就索性把押官打死,纷纷逃走。
后来,当地百姓把古钟沉陷的地方取名“陷钟”,因为口口相传,字音相近,就变成了“汉中”,一直沿用至今。
二、汉中换广元相传,四川有个昏庸郡守不理政事,一年到头在锦城(今成都市)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全省有多少州县。哪州哪县在东在南,哪等县该交多少赋税,他一概不知。
有一年,物产丰富的汉中因暴雨成灾,庄稼欠收,未交赋税,因此影响四川向朝廷交纳赋税。这下惊动了皇帝,降旨追查原因。郡守慌了手脚,当即派人去汉中调查。
派去调查的张差官是个怕苦怕累的人,更不情愿跋山涉水去汉中。他出成都北门不远,见新都桂湖丹桂飘香,便策马进去,饱览风 光,游荡多日后回锦城,谎报说:“下官查访汉中,出门见大山,遍地是石块,地上草不长......”。
“原来是块不毛之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情的郡守信以为真。
张差官见骗得郡守,又乘机胡编乱造说:“当地还有四句民谣,‘好个汉中县,走拢才看见。大堂打板子,四门都听见’。这个汉中又小又穷,还没开口催交赋税,县令便伸手要粮食救济。”
郡守听到这里,双眉紧皱,唉声叹气:“不知皇上会怎么处置?”张差官又出歪点子:“依下官之见,这汉中不毛之地,不如送给邻省陕西,以免每年催交赋税之烦。”郡守眼睛一亮:“这到是个好办法。”转眼一想:这样一来,我管的地盘缩小,不就比人家矮一截吗?张差官看出郡守的心思,说道:“用汉中去换一个县,县换县,不亏本。”
后来,四川郡守派王差官到长安交涉四川汉中换陕西广元事宜。陕西郡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当王差官说明来意后,他十分乐意用广元换汉中。
换县翌年,四川在对新换的广元县计算赋税时大出意料,因为广元土地贫瘠,人口少,加上常年干旱,百姓收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根本没余粮交赋税。四川郡守自知吃亏,三番五次想要回汉中,陕西郡守最后答应补个嘉陵镇,才算了结。后来,四川郡守算田亩,始知嘉陵镇本是广元县所辖。所谓一县加一镇,实际上还是一个县。从此,美丽富饶的汉中就归陕西管辖了。
第2个回答  2013-12-10
汉中市,先后有:天汉、梁州、褒城、南郑、汉宁、汉川、山南西道、兴元府、兴元路、汉中府、汉中道之称。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  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之后汉中之名未在发生变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0
赚个金币,逛逛
第4个回答  2013-12-10
汉中或关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