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夫君、相公,为何古代女人就是不称呼丈夫为老公?

如题所述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演变成氏族社会,男人的地位逐渐上升到统治地位,女子则属于从属地位,其原因是由于男女生理体格不同而造成的,男子健壮,能承担更多社会活动,保护部落安全,女子因为体态柔弱变为从属。于是在婚姻中,体格健壮的男子会得到女子的青睐从而有更多的挑选权。

原始社会


“丈夫”就源自氏族社会的体格描述,由于西周时期以前的文字大多湮灭或者晦涩难懂,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描述为春秋时期的文献,《春秋榖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国语·越语》:“生丈夫, …生女子”。“夫”是指戴冠男子,而“丈”则是指成年男子的身高。从而知道,男子二十岁变为成年男子,举行冠礼,进入丈夫行列。

丈夫最初是描述具有婚配能力的成年人,婚姻中选择男子在丈夫中寻找,丈夫有多高?按照当时度量衡,一丈为10尺,商代以前1尺=16.95厘米,1丈就是1.7米左右。后来秦朝统一度量衡,1尺标准是23.1厘米(一说27.65厘米),七尺就是1.61米到1.85米左右,于是原先称谓“丈夫”的变为“七尺男儿”。

古人择婿,大多选择有官职的男子,意味着有才华、有出息和有潜力,因而女子在称谓男子的时候常用官职来替代。比如“卿”、“郎”等官职。“卿”古代为高级官职,“三公九卿”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比较普通的职位,大多由年轻男子担任,于是,女子称呼男方用“卿”表示尊敬,后来,在三国时期,意思扩充为亲昵之意。

“相公”最早是对宰相的尊称,三国魏晋时期魏王粲的《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当时曹操为丞相,相公为尊称。到了唐宋时期,“相公”依然是对宰辅的尊称。一直到了元代,随着元曲的兴起,戏文里边经常有太师一类人物,人们对家里实权人物的称谓就逐渐演变成“相公”,大概含义还是希望自己丈夫能够中状元当上宰相,慢慢的就成了民间常用语。

三国时期


“官人”出自宋朝,最早是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占据统治性。

现在非常流行,君不见,处处都喊老公,已经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完美结合。其实“老公”的来历有点拿不出手,这是古代称呼太监的词汇,含有极强的贬义。虽然据考在唐代就有人开始叫,但是真正用来呼唤的确实是从太监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比较盛行。

因为当时官宦权势显赫,人们趋炎附势,于是称呼为“公公”,私下来叫阉竖、阉人、太监等。这些人由于人为的阉割,使得性情变态,在皇宫当牛做马,难以发泄,于是有不少太监经常去花柳地方发泄,自然难尽人事,因此被烟花女子蔑称为“老公”,含有讨厌之意。

随着建国后的整顿,国内整体道德风气良好,一部分旧社会的旧习和恶俗在台湾香港一代依然保留,“老公”一词一直在台湾香港地区存在,随之变成俗称俗语,和“先生”并存,只不过有文化的称之先生,文化缺失的大多叫老公。

清朝太监


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是四小龙之一,香港作为内地和世界交流的窗口,都很快就繁华起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这东西,开始回流,不管精华糟粕,一股脑儿的涌入进来,重新占据高点。再加上当时港台片泛滥,而剧中经常有俗称“老公”,于是,在媚俗和显摆的鼓动下,老公成了内地不少文化匮乏之人的新朝词。如今则大放光彩,成了流行语,真不知道该用悲哀还是可怜来形容。

而在民间,关于对男方的称谓还有很多,而且各地不同,诸如“我那口子”、“我男人”、“我那位”、“老伴儿”、“老头子”、“孩子他爸”这些称谓一直在口语当中使用,而且朴素无华,简单上口,也是爱意真实的表现和归属感的依恋,不是那么夸张那么娇柔,一直在民间使用。

香港老照片


说了针对男方的称谓,其实古汉语很有趣,许多词语是相对的,因而,针对男方称谓,相对的有女方称谓,诸如“妻”、“妾”、“卿”、“妻子”、“夫人”、“娘子”、“内子”、“内人”、“老婆”、“媳妇”、“太太”、“孩儿他娘”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1
古代的公有指丈夫父亲和宫中太监的意思。公公在古代一般指宫里当值的太监,或者公公会被当作丈夫的父亲,所以在古代不叫老公。
第2个回答  2021-02-21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太监被称为老公,叫自己丈夫老公的话,就跟骂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古代女子是不会这么称呼自己丈夫的。
第3个回答  2021-02-21
古代人的观念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老公,老公公的一词一般称呼年纪较大的男性。
第4个回答  2021-02-21
古人较为文雅,称呼也是比较书面化,老公一称过于口语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