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如题所述

1、针对群体不同: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

私德:是乡规民约中国农村乡间村民制定的行为规则。

2、作用不同:

公德: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私德:封建统治者利用它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巩固其统治。

3、含义不同:

公德: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私德: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丶修养丶作风丶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丶婚姻丶家庭问题丶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扩展资料: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5、渗透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公共道德

百度百科-私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0
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1-20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第3个回答  2016-01-04
政治家的政绩与私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