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杨的祖先在哪?

杨氏的跟在那里?

杨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幂


扩展资料:

杨姓的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3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第2个回答  2008-07-13
杨姓源流 郡望堂号

--------------------------------------------------------------------------------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
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
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
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
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
因以"四知"为堂号。
2、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
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第3个回答  2008-07-13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