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陈琼一个常见的问题,相信许多科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经历了探究、实验、汇报之后个别学生还是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比如,我在教《摆》一课时,学生经过实验已经探究了摆的秘密: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可在巩固应用时,我让学生判断:两个小朋友一个胖一个瘦,坐同样的秋千,秋千同时摆起来,谁会荡得快一些?结果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非常肯定地说,瘦的小朋友荡得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在科学课上缺乏思维,甚至是没有进行思维造成的。那么如何启发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呢?我的做法是:一、在自主发问中开启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问,而是采取提问,通过预先埋设一个个想当然的问题,让学生往套里钻。有这样的做法无非源于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口无遮拦的发问,会搅乱自己美好的教学设计,二是害怕自己无力解答学生的问题,导致尴尬局面的出现。可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演戏、作秀,它应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学生打乱了教学设计又何妨,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亦属正常现象,向其他学生求救,或者课后查阅资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对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本身就是尊重事实的态度体现。因此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样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上《认识固体》一课时,就有意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装上水和糖果,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缸中的物体抓起来。比赛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也油然而生。例如:为什么糖果能抓起来,水却不能?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点?固体和液体还有哪些区别?等等。事实上教师创设这一情境,也是意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固体,现在这个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出来了,说明这是学生思考后质疑问难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当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执着地探索下去。“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主动恰当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得到发展。当然也有些时候,细细分析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条件下,是无法进行探究的。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推一把,表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在师生分析、讨论中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适合本节课研究?先研究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最有研究价值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理性。二、在猜想假设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主发问已经初步进行了思维加工,接下来,学生会对想要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种猜想和假设是需要验证的,我们称它为“科学假说”。它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的桥梁。它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这一状态时,教师就要加强引导。例如我在教学《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学生的猜想就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岩石不会改变模样,因为它很硬。另一种则认为岩石可能会改变模样。当两种猜想相持不下时,我就有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找出矛盾的所在—————如果岩石不会改变模样,为什么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又堆满了碎石呢?(课件出示)。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取舍”,达到把握学生正确思维的目的。三、在实验设计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实验前,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历实验设计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以《摆》这一课为例,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就有意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实验中,如何控制不变量,调节变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在设计时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设计方案也可谓精彩分呈:研究摆长的小组设计了在铁架台上拴一根长线,由铁夹子控制摆线的长度;设计了事先准备几根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线绳,到时再根据需要选择摆线的方案。研究摆锤的小组则想到选用重量不同磁铁;想到了在胶卷桶里放玻璃球,在钩码外围包上橡皮泥,通过增减玻璃球和橡皮泥的个数来调节摆锤的重量等等。这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设计方案也就充满科学性了。由此可见,对实验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过程中的再创造。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一个个学生感兴趣却又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上,活跃在一些效果明显、方法多样的实验设计上。四、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科学课的主体,探究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益。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思维也是积极的。其实不然,“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在探究时只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并没有将任务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提醒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的思维进程,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思考的内容说出来,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认识自己当前的思维状态。如“现在我要做的是……”“我这样做会不会……”“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吗?”……使学生的思维变的“可视化”。其次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可适时地“进入”,一个及时的追问可将偏离主题的学生拉回到主题上来,以保证探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巧妙的反问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的所在,引发学生及时调整错误。比如“你认为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的意思是……?”“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等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明确的指向。五、在交流评价中深化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操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发现。但是要真正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还需要经过语言的表达、交流和探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真实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交流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交流可以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在交流中学生不但体验着自己的思维,还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的不同的思维,各种思维互相影响和碰撞,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他人的长处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产生进一步改进的愿望和要求。例如“我这次实验探究很成功,关键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较合理,对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和操作较好,以后我一定要继续发扬”;“我的实验失败了,主要是我的实验操作不当所致”;“别的同学装置既简单,实验现象又明显,而我这个实验耗时太长,装置较复杂,可能是实验设计方案有问题。”这样,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反思各自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他人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也不失为深化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