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和市级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具体大小区域以及管理方面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行政级别不同

县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在中国,行政级别等同于市辖区、县等县级行政区。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是中国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属地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级别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

2、领导职位不同

县级市领导级别为正副处级。地级市领导级别为正副厅级。

3、归属管辖不同

县级市由地级市代管。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由省级单位管理。

扩展资料: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实行如下:

一级省级行政区: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级地级行政区:分为地级市、〔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区域〕、自治州、〔盟行政公署管辖区域〕、直辖市〔仅台湾地区设置〕;

三级县级行政区:分为市辖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林区、特区、〔特别行政区非政权性区〕。

四级乡级行政区:分为镇、乡、民族乡、〔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管辖区域〕、苏木、民族苏木、〔区公所管辖区域〕、县辖市〔仅台湾地区设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县级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1

区别如下:

1、行政级别不同

县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在中国,行政级别等同于市辖区、县等县级行政区。

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是中国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属地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级别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

2、领导职位不同

县级市领导级别为正副处级。地级市领导级别为正副厅级。

3、归属管辖不同

县级市由地级市代管。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由省级单位管理。

扩展资料: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实行如下:

一级省级行政区: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级地级行政区:分为地级市、〔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区域〕、自治州、〔盟行政公署管辖区域〕、直辖市〔仅台湾地区设置〕;

三级县级行政区:分为市辖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林区、特区、〔特别行政区非政权性区〕。

四级乡级行政区:分为镇、乡、民族乡、〔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管辖区域〕、苏木、民族苏木、〔区公所管辖区域〕、县辖市〔仅台湾地区设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级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县级市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最大的区别在于市级市(或称地级市或省辖市)管辖范围比县级市大,市级市包含县级市及其他县,管辖的直属单位是县级行政单位,而县级市管辖的仅是乡镇。例如绵阳市为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他管辖六区(涪城区、游仙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示范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仙海水利风景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一市(江油市),而江油市就是一个县级市。补充:中国行政区划级别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自治乡、镇,通常所说的三级行政区划指的是不包括地州一级的行政区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13
县级市和一般的县是一样的,它的行政级别,政府设置和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的政府最高官叫市长,级别也是正县级,和县长的级别是一样的。所以一般县受地级市管辖的对它1986年,国务院46号文件批转了国家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 1993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调整1986年设市标准的报告。关于设市撤县,报告做了明确规定,详列如下: 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含县属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农民合同工、长年临时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镇、街、村和农民集资或独资兴办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城镇中等以上学校招收的农村学生,以及驻镇部队等单位的人员,下同)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经济指标均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准,按年度计算,下同);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至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5%,并不少12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60元,总收入不少于4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来自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 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五)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六)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 (七)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 (八)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同样适用。
第4个回答  2013-10-13
地级市定义:
行政区划级别相当于地区、自治州级别的市。地级市为省辖市,下分为市辖区和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往往代管县级市,形成“市管市”。

县级市定义:
行政区划层级相当于县的市,称为县级市。
县级市有两大类,可以是由镇升格而来,也可以是由县改制而来。前者面积狭小,一般为适域市,后者面积大,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方式建立。

由上面的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县级市通常是归地级市管辖的,地级市的市长是通常正厅级,县级市的市长是通常正处级,所以地级市比县级市的级别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