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皇宫之中有哪些官职?

越多越好!得分率越高!

以唐为例

唐朝官位

中央官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荣誉职务)。

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长;
邻:邻长。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正一品 :
辅佐天子 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正一品 :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 佐尚书令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

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门下省 (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官行宰相职

门下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职务同上

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中书令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官行宰相职

中书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 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国了监丞 从六品下

道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州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别驾 (一人) 为刺史的佐史
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掌一州兵马
上州:从五品上;中州:正六品上;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上;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 掌纠正各曹职事
上州:从七品;中州:正八品上;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其它县不列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中国古代帝王侍妾的统称。嫔原指女官,妃指地位次于后的妾。据记载,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除皇后之外都是妾侍。秦始皇统一天下,尽收六国宫女充实内廷,品级爵位分列8等。汉武帝将妃嫔的等级分为14级,如昭仪、婕妤、�娥等。汉唐的内廷,后妃之下设有宫官女职,常有数百人之多,以供随侍。明代确立六宫定制并严格出入制度,但是后宫妃嫔仍然为数不少。宫人的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明末,内廷宫女多至9000人。清代的妃嫔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品级。宫女分秀女、官女子两等 。封建帝王的多妻制是摧残妇女的罪恶制度。嫔妃一旦失宠就要被打入冷宫。更有甚者,在明英宗以前,皇帝死了,还要嫔妃、宫女殉葬

1、正一品官职名称:大长公主、长公主、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从一品官职名称:郡主

2、正二品官职名称:昭仪、昭媛、充仪、充容、充媛、淑仪、德仪、婉仪、芳林

3、正三品官职名称: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职名称: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职名称:才人、承徽、尚宫、尚仪、宫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职名称:宝林、司记

7、正七品官职名称:御女、昭训

8、正八品官职名称:采女

9、正九品官职名称:奉仪

另外不列品级:宫女、民女

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文书上的称谓很多,例如有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我国历代宦官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号称l0万。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明崇祯末年的9万多太监,削减为9000人。清朝太监的等级极其严格,清朝宫廷内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称“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规定在督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发展至清代末期,太监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统治得非常严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3
明代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明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但事实上,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一般事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

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历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的职权主要有三项,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这是司礼监最重要的职权;二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三是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职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御马监铜牌司礼监的第一项职权成为历史上宦官所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势显赫的根本原因。

其他十一监是: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内务府
中国清代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至顺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十八年,裁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自此遂为定制。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 、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 、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帝溥仪仍居宫内 ,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 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清代内务府是清代管理宫禁事务的机构。 清世祖入关后设置。顺治十一年(1654)裁革,清圣祖即位后恢复。初为三品衙门,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正二品。

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大臣兼任。下设堂郎中1人,掌本府文职官铨选,并考核各司处承办事务;主事2人,笔帖式64人书吏5人,分掌各种文书之事。直属机构有7司3院。

广储司,设总办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都虞司,设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掌礼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笔帖式、 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
监品极。
会计司,设郎中、员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先用宫女、太监,
亦由该司管理。
营造司,设员同掌仪司,掌宫庭修缮工程。
庆丰司,设员同掌仪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行司,设员同掌体育馆事,掌审谳上三旗刑狱案件。

上驷院,设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笔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马匹。
武备院,设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掌制造器械。
奉宸院,设总理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笔帖式、书吏,掌景山、
三海、南苑等处的管理、修缮。天坛斋宫,亦由奉宸院管理。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玉泉山、香
山、热河行宫、汤泉(今昌平县东小汤山)行宫、盘山(今蓟县西北)行宫、黄新庄、(今良乡北)行
宫,因与皇帝驻骅有关,俱归内务府委官管理。

此外,内务府还管辖有三大殿,管理慈宁宫、寿康宫处,御药房、寿药房,文渊阁,黄武殿修书处,御书处,养心殿造办处,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敬事房等。其中敬事房为管理宫内宦官的机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