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0
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这个观点目前在教师中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事务性工作所代替。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能上课就行了,研究是学者们的事,哪有时间去研究。对于这个看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与同行们作一些探讨。为什么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呢?因为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理念制约的。以前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现存的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过多地机械重复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教学还是有审美性与人文性的性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完全没有理论指导,进行盲目地实践。当我们已有的经验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时,就是一个“盲区”,这时必须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才能走出这个“盲区”继续前行。现在提倡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是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体会是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多读书,勤动笔、多思考、勤实践。打破传统模式,开创更好更快更新的教育天地,使教育回归本真。多读书、勤动笔。我们接受知识的途径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向别人学习,另一种是自我学习,实地向别人学习虽然直观、见效快,但范围窄,不深刻、不长久。从书本上学习范围宽、思路广,时间长,应该成为教师获取经验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在很多教师在新教材面前,出现了难点、疑点时发出古人感叹并富新意:“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到月底不够花。”钱不够用可以节约,亏自己,知识不够用,能节约吗?那岂不误了子孙?所以要经常看书。我们从书本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别人的经验,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提高理论水平。常看书、多看书是搞好教科研的前提。看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遇到问题去看书,从书中寻找答案,比如你不太了解美学知识就可以查书、查资料。另一种是经常看书,随便看书,也许没有什么目的,但是遇到有启发的就记下来,也可以写成卡片,分成类别,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为了写《张居正》积累了十多万张卡片,他为了写下一部小说《大金辽国》驱车到少数民族地区寻古迹行程三万余公里,记下十几万字的访问笔录。多读书,还要勤动笔,把读书的体会记下来。多年来,我有一个习惯,只要有时间就看书,看书就一定要动笔,或勾勾画画、或笔记摘录、或写下感想。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都是从书中得来的。只有把读书变成自觉的行动,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有些同行甚至同学们就问我“您怎么办公桌上总堆那么多书——教学方面的参考书或一些什么鲁迅杂文、散文、诗歌选,什么季羡林的《我的人生感情》、什么崔永远的《不过如此》……我回答说:“是啊,这些书中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美妙的言词,但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从中获取创新的灵感,当你从书本中发现了你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枯燥了,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勤动笔就是随时总结,随时有感想就随时写,不一定要全面,有什么就写什么,不拘一格,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如写些课后小结,课后自评、随笔,随想录之类的小文章。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次,一般一学期归一下类,调整自己的思路,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一定可以获得效果。茅盾有一句关于读写的名言:“光读不写,眼高手低;光写不读,眼低手也低。”只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相得益彰,逐步提高教科研水平。近十年来,我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勤动笔把它写出来,先后在中国育才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三十多篇。多思考、勤实践。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就是说,人要学会思考。有人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能提出问题的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能提出一个与众不同问题的人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会思考是一个科研型教师的标志,只有会思考,才能有创意。有时当我去听别人介绍教科研经验时,感到他们总结的我也是那么做的,为什么我就总结不出来呢?这就是缺乏思考。首先要向自己发问,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就要想:为什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其次要进行综合思考,用其他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仅有思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践。我知道,只有实践没有思考是盲目的实践,但是只有思考没有实践则是空洞的胡思乱想,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将思考落实到实践中,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能不断进步。几年来,我从三个方面突破,一个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二个进行地域文化即校本教材开发,三个精心辅导学生作文。如大型的有典型意义组织学生参观“万人洞”、“燕子山”、“桧柏树”、“纪念馆”、“田子君”……我地地域文化特点突出,开发前景广阔,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不进行周密思考,是难以实践的。由于不断努力创新,均获得成功,在“三大突破”中获得很高声誉。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是需要有耐心的,我深深地记着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江先生的一句名言:“进行语文教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听得几句渣滓话:“一个教师搞教科研是吃了不得过。”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来不得半点浮夸,只有踏踏实实学习、实践、思考、总结,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我在三十多的教学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党和政府也给我很高的荣誉,多次获市级优秀人民教师光荣称号,前不久被全国中华教育家协会授予杰出教育家光荣称号,近日获世界管理科学院(1999-2008)十年世界时代杰出创新人物特殊贡献奖殊荣。但我始终认为:许多教师做得比我要好得多,我只是获得一次机遇,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会永远从零开始。十一月份,我有幸参加全国第四届文学高峰论坛。主旨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那些专家,学者、作家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陈词,深深打动我的心,他们多么富有民族感啊!专家们呼吁: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滑坡,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现象严重,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教育几乎要到垮掉的边缘,发出救救文学教育的呐喊声。回校后几天辗转反侧,浮想连翩,睡不着觉,少了祥和安宁,多了几分烦躁不安。于是我在全校语文教学工作会上率先提出五种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民族意识、奉献意识、为共同振兴语文教育而努力。目前,我仍然在认真读书、思考、实践,仍然在努力作文,只可惜光阴紧迫,日月流逝太快,冗繁的事务缠身,但我只要站在讲台前,面对天真活泼又可爱的孩子们,看到稚气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神,总是心里有一种责任感推动着我,我要用我的学知和品格去影响他们,把美的种子撒在他们的心田。我要组织他们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真谛。我要当好新教师,做到语言新、观念新、姿态新,不受工作年限、年纪、资历的限制,不满足现状,具有全新的教育思想,始终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为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而不懈努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