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的起源来自哪里,是怎样形成的?

如题所述

来源:

有专家认为,客家人最早是随着古代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北方迁移到华南的。他们的祖先是从今河南、山西等地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辈原是中原汉族。而现代客语中仍在使用的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包括同样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辅音[-p][-t][-k],却在一些北方话中消失了。客语在南宋时期便初步定型。其语音在继承古汉语的基础上,发生了有规律的音变。

历史上,客语曾是兰芳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  。

扩展资料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族群都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 ,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几百年前的移民为主体,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  。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6

对于客家民系以及客家方言的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地理环境。

客家人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赣、粤、闽三角区域,彼此区域联成一片,而且三省交界的地区都是山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这样,就十分有利客家民系以及客家话的形成,从而把原有的方言及习俗在与原住民的融合后得以保存下来。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我意识增强,并在社会舞台上更多是积极、主动,所以,客家方言就成为了思想交流的工具。据考证,客家方言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同时,因为客家人都是南迁的移民,所以客家话里保留了部分中原的乡音。

说客家话的是客家人,没有经过特别学习,一般人想听懂相当难。客家话是各地客家族群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但即使各地客家话口音也有区别。

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一方面,在南宋时期客家人的数量已经成为了一大社会势力,从而在此群体中分化成了汉族的一个支系,此时,客家民系基本形成。到了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客家民系已具规模。

扩展资料

客家分布

1、客家人遍布全球,在国内也有重要聚居地。

2、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长汀)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州近千万人,95%都是客家人,是客家比例居首的地区。还有七个城市被称为客家大本营: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

3、客家人中亦是藏龙卧虎,名流辈出,在各自领域有着非凡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7
客方言形成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县话为代表。梅县,这个名字为后起,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载,梅县在南朝齐时,开始称程乡县, 是时有南齐时人程旻[ m n]居嘉应州义化乡,后人思其德,名其乡日程乡,名其县为程乡县。到了后晋,程乡县原隶属广州义安改隶属为南汉国时,始改恭州为梅州。宋时几经改置, 至明清时又复称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至于称“嘉应直隶州省程乡县”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到嘉庆时,嘉应州升为府。直至民国,隶属广东省,废嘉应州改称梅州,后改为梅县。 今梅州市含七县一区,即梅县、兴宁县、五华县、蕉岭县、平均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江区,均操纯客方言。梅县话是客家话的代表。

  

梅县的命名,起自民国。据《梅县市文物志》所载旧制沿革, 梅县应当包括旧称三十六堡,即今现属梅城及城郊区、长沙、水车、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瑶上、大坪、石扇、西阳、白宫、丙村、雁洋、城东、松口(松东、松南)、白渡、隆文、桃尧、松源等区。 这些区与区之间的语言,其大系当然属梅县音系,可是微有差别。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样形成的? 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据一九一二年梅县焕文阁出版《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战乱“移徙于汀 赣之间”后转到广东,到了宋末,梅县一带旧是过客族,“遭元兵屠戮殆尽”,待元乱已定,复由洒赣之间“转徙于梅”。清诗人黄遵宪《梅州诗传序》云:“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 语言不少变”,“守其语言”属什么语言?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梅县客家 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见《梅州诗传·序》)。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 大批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对发展成为一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 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6-15
客家话的起源:“客家化”了的畲族语言经过再次移植后,再次发生“地方化”的变化过程;闽、浙畲族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畲语”,它的基本特点与客家话相同。
客家话的形成:来自宋元后,由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原住民畲族,跟自北方南迁的汉人长期互动融合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客家是汉化较早的畲族。而闽、浙畲族是汉化较晚的畲族,客家跟闽、浙畲族的区别只是汉化时间的早晚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