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历史文化丰不丰富

如题所述

六安历史之辉煌!!
斗换星移,紫气东来,沉睡在六安市卅铺镇双墩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大型西汉诸候王墓,随着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的进程,在省、市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露出地面。这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诸候王墓,是六安乃至安徽省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大型西汉王墓,墓葬形制,为全国发现的第八座,外藏椁藏品非常丰富。王墓内椁虽然被盗过,但随着价值连城的青铜器,车马器出土,王墓一醒惊天地,翻开了六安古代历史的辉煌一页。对今后研究西汉六安国的诸候王世系提供有力物证,为发展六安经济,提高六安知名度创造了一个千年难逢的机遇。

六安历史悠久,自皋陶部落迁六始有建置。皋陶历经、舜、禹三代为“大理”,作“士”,在理政、教育、制刑、融合夷夏,形成中华民族诸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秦诸子评价:“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忧”。因此,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世称“上古四圣”。《史记·夏本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因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皋陶之后裔庇荫其祖之功德,自此在六这块土地上勤于劳作,繁衍生息。

纵观六安古代历史,历朝历代都视“六”为军事要地,群雄们为控制六安的地理位置,占有肥沃土地和生产资源而纷争,六安也因此出现过两度辉煌的历史阶段。一是古六国时期,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至春秋楚穆王灭六国(前622年)“六”立国长达150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立国较早较长的方国之一。夏时,皋陶次子仲甄封于六为英伯。至西周,皋陶后裔降爵为英子,六子,三代均未有封王。

殷商时期,“六”是商王朝疆土最南端的封国,商王朝在六设置监狱,驻扎军队。六地盛产大龟,商王用龟甲占卜“六”地凶吉,说明六国的政治军事动态,牵动着商王朝的稳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六安”、“霍山”。在六安城东开发区建设工地上发掘有大量商代青铜器,其中商代青铜,被收录入《中国文物精华大会·青铜卷》。另一件商代青铜龙凤尊,于1999的该市委党校建筑工地出土,体量超过三星堆龙凤尊,目前可称全国第一尊。六安的夏商周遗址,星罗棋布散落于山川田野间,几千年来它向后人传承着古六国的历史文明。

另一辉煌阶段是两汉时期。这个时期六安曾是九江国、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的都邑。汉代的六安,经济文化繁荣,西汉成为汉室王候贵族较集中的地方,六安的十位封王都出于这个时期。《汉书》和《六安州志》记载了封王者姓名和传略。

一、英布: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都于六。四年(前203年)英布反楚归汉,立布为淮南王,都于六。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英布反汉被诛。

二、刘长:高帝子,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十月立淮南王,都英布故地,后徙都寿春。孝文六年(前174年)谋反,废,徙蜀死雍。谥曰历。

三、刘勃:淮南王刘长之子,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立安阳候刘勃为衡山王。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至衡山,衡山坚守无二心。四年,吴楚平,勃入朝上以为贞信曰,南方卑湮,徙王济北以褒之,勃于十二年徙济北一年薨,谥曰贞。

四、刘赐:淮南王刘长子,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立阳周候刘赐为庐江王,十二年徙王于衡山以贬之,十三年谋反,自杀。

五、刘庆:汉景帝孙,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元守二年(前121年)七月,武帝封恭王刘庆为六安王,以故城为都,立三十八薨,谥曰“共”。这就是第一代“六安王”,正在发掘的“双墩一号汉墓”经考证,确系六安王刘庆之墓。

六、刘禄:刘庆子,始元四年(前83年),汉昭帝立夷王刘禄嗣六安王,十(四年)薨。

七、刘定:刘庆孙,本始元年(前73年),汉宣帝立缪王刘定六安王,二十三年薨。

八、刘光:刘定子,甘露四年(前50年),汉宣帝立顷王刘光嗣六安王,二十七年薨。

九、刘育:刘定孙,阳朔二年(前23年),汉成帝立刘育嗣六安王,三十三年,王莽篡位,贬为公,明年废.

十、刘恭:东汉明帝子,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徙封江陵王刘恭为六安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六安历史文化

寿春楚文化
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历时19年。这时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段时期,楚王室经历国势衰败及其“逃跑主义”的动荡过程,贵族随同动迁所携物品一次比一次贵重、精细,最终形成一种聚积。
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特色鲜明而名闻遐迩,影响后世。

红军文化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相继在这里组建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3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也炼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
皖西苏区红军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有,歌谣、戏剧、绘画等。《皖西苏区文化史》中记载的歌谣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旧社会的苦》、《反国民党歌》、《送郎当红军》、《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军都是英雄汉》等。皖西苏区的戏剧,都是围绕革命斗争中心任务新编的,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或以话剧,或以地方戏,或以活报剧,或载歌载舞,不受剧种限制,都为时装剧,设备简单。皖西苏区的绘画,多见于画报、报刊插图、大型宣传画、漫画、壁画、小型木牌画等。

庐剧文化
庐剧是六安主要剧种,皖西庐剧主要是西路庐剧,又称“上庐”,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韵味。1953年,专区建立场团合一的“六安地方戏实验剧场”(后改称皖西庐剧团)。随后,庐剧艺术之花在皖西大地竞相绽放。大型庐剧现代戏《妈妈》、《程红梅》晋京演出获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13-10-21
好的很啊

简直太丰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