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科学吗?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定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凡事前面带有老话说这三个字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也经不起严谨的推敲,比如老话说有舍必有得,吃亏是福,但同时老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老话只不过是人对于事物所反映出的一些主观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里面,因此也没有必要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不可能有三岁或者是几岁看的出来,先天的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人在后天当中受到的教育以及遇到的机遇等等。如果要问我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例子,当然是有的。

其实这个话题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伤仲永,这是文言文里学过的一篇文章,现实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儿时被人看成小天才,但长大之后小天才变成了平凡的人,人生中充满了变数,有一个好的开局未必能打出好的结局,我是一个80后,在学校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被同学们看成是一个天才,大家都说他是神童,他是珠心算的高手,曾经代表着我们学校去国外参加过比赛,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大家一度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大器可成,但大家的看走眼了,珠心算并不算什么高深的技能,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闪烁出异常的光彩,长大之后的这名同学平平无奇,在上了初中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任何消息。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由多种因素糅杂在一起所组成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有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按照心理书或是其他科学书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因为芸芸众生,我们都普普通通,但是我们如果顺着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0

一般比较准确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者是朱文珺,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籍。是我国从古至今留下来的一句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大教育家的话句句在理,因为从幼儿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前他的大脑发育是出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

在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第一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了这样的一份报告,报告称,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曾经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由此可见,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下面的成长规律:  

1.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2.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4.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3岁之前对身高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毕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变,因此,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具备征战一生的能力和资本。卡斯比教授曾经强调说:在0~3岁,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也就是说,此时父母的行为准则就是模板,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父母不但要在这个时期关注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着重于对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发展,也不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长。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开始,到去世结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0~7岁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够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6-02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但世事也无绝对的。
这一句话主要是说人的本性在三岁时的体现,到七岁时,基本定型下来。
但人在七岁以后的岁月,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所影响和改变的,虽然如此但本质还是在的。
其中的道理只能于个体的人生经历来体验。
第4个回答  2016-06-02
不知自己三岁时是什么样,也不知自己身上有多少三岁时的影子,自己的三岁在现在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别人的三岁就特别感兴趣.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三岁看到老”这一句话越感兴趣吧,想知道它有多少的可信度,想知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它是否依然是老人口中的常言.
兴许是职业的思维惯性,工作时面对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可对他们三岁时的情况很感兴趣,每有机会与家长闲聊时总要去探寻这个问题.有家长说孩子三岁时是如何如何的聪明,现在是如何如何地懒;也有家长说孩子三岁时不好动,可现在却如三脚猫一般一天都不想在家好好呆着;也有家长说,孩子现在就如三岁时一样淘气;有的也说,孩子三岁时就懂得有东西分给大人会心疼父母,可现在他们的东西一点也动不了……学生的三岁似乎也只能让我看他们中学时的三年,三年之后他们的一切对于我又似乎是个迷.这个探寻有点短路.
把注意力转到身边的人.三岁的孩子.或淘气或可爱或懂事或过于成人化.有的孩子还没等我理清思路呢,转个圈,没长几岁,性情来了一个大变化.原来大闷葫一个,一上学,那张小嘴见什么说什么,在他们的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能说会道;有的原来大大方方的,也不什么时候起,别人碰一点就会哭得天蹦地裂……再听听身边一些些上了年纪的人所说的.他,三岁时不知有多皮,可现在多稳重,三岁哪知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她,三岁时多懂事多斯文,现在一上牌桌就不知斯文是什么,面对日渐老去的老父母是无尽的埋怨和挑剔;他,三岁时聪明好学人见人爱,可如今做着最忠实的啃老一族去还那么理直气壮……
是时代变了让人心人性也变了?是过去人的三岁到老年虽然也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大变革但传统的某种思想某种观念让他们到老仍保有某种东西?是现代的浮燥也让人心在浮燥中容易失去本性失去自我?是不同的人性特征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突出重点?是环境的熏陶还是教育的无力?社会的发展年岁的增长让我们收获更多还是失去更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