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标准表述

如题所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26
社会和谐的标准表述
构建和谐社会, 在全球多元文化价值冲突、 撞击、 融合的时代, 以鲜明的中国式价值话语, 勾 画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内蕴之现代化发展之独特模式和根本价值逻辑, 彰显了人类走向未来理想 “自由人的联合体”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生活的可能路径, 为不断探索构筑 并以此实现人 奠定着现实 的前提和基础。置身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双重语境下的当代中国 , 正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中国式社会发展理念和价值话语 , 勾画和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发展模式和 现实发展道路。 一 在全球多元文化价值相互冲突、 撞击、 选择与整合的背景下试图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由传 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 如何审视与重构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应有价值逻辑 , 直接关系到中国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的结构性变迁 , 并进而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 向与生活品质。而当下,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适时提出 , 则深刻表 “文化全球一体化 ” “普世价值 ” “文化全球多元化 ” 明在全球化时代所催生的 的 与 所彰显的 “民族价值 、 本土价值” ”“ 的双向博弈中, 中国正在试图探寻一整套既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 代化发展模式又能融入和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 、 彰显社会主义价值 取向的社会发展逻辑理路。① 中国社会发展价值演进的思想轨迹 检视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转换的历史脉络, 可以发现, “ 、 “ 经历了古代 变易发展观” 近代西学东渐强行植入的 进化发展观” 以及其后传入并得到逐步 “ 拓展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发展观” 和以此为起点构筑的今天的“科学发展观 ” 的历史演进。
第2个回答  2008-07-24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大不相同的。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和谐一直是个哲学命题。儒家、道家都有关于“和”的论述。较早的记载当属《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在《论语》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著名论断。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提出的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和谐哲学的传承与发展,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全部内容。

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和谐哲学则是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将理性思维用之于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不妨试举几例:

整合社会资源。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社会资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素离不开系统,否则就会失去其性质和功能;系统也离不开要素,否则系统就不成其为系统。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配置起来,从而形成合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复杂矛盾。这包括: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等方面的利害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二者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就是要实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文化结构的和谐以及利益结构和谐。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发展中受益;确立机会平等和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激发社会活力;对一次性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以和谐哲学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按照和谐哲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的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是,我们就把握了和谐哲学的精义。
第3个回答  2008-07-24
目前学术理论界已经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但研究还刚刚开始,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不多。
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首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 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 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其次,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再次,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标志,方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四是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第4个回答  2008-07-24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研究又引发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衡量或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更准确地说,就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社会的指标体系问题。

目前学术理论界已经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但研究还刚刚开始,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不多。

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首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其次,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再次,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标志,方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四是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65338.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