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雄人物事迹500字

如题所述

1、刘胡兰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这时,她尚未满15周岁。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中华民国政府军驻守的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据说,在冲锋时,遭到一个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

董存瑞便抱起炸药包,准备进行爆破。冲至桥下后,发现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也没有地方可以放置炸药包。董存瑞便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暗堡同归于尽。

董存瑞的行为,使得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宣传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3、孙震

1892年出生,成都人。1935年担任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1937年担任22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参加了山西会战。1938年担任22集团军总司令,驻扎在山东临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之后,22集团军在湖北襄樊一带与日军周旋,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战败投降。1947年孙震被升为国民党陆军上将。1949年底去台湾,1985年于台北去世,享年94岁。

4、罗昌举

经历了1938年的成都大轰炸。1940年在重庆就读于国民党国防部38技校。1942年考入空军11飞机修理厂,抗日战争中在凤凰山机场作为一名地勤人员做出过很多贡献。

抗战胜利后调任77空军留守站任负责人。1949年担任西南空军司令部(原国民党西南航空站)第四中队的分队长。1954年后,一直在地方担任技术工作至2003年才退休,现年83岁。

5、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

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

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

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

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

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

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1、邓世昌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2、林则徐

面对鸦片奴化中国百姓、和大量白银的流失,林则徐站出来大呼: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

皇帝让林则徐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英国政府的代表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3、关天培

外国侵略者看到清政府腐朽昏庸,千方百计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关天培到任以后,亲自查看海防要塞,决定增修和加强虎门炮台,并加紧操练军队。

1839年,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关天培成为林则徐的得力助手。他一面积极协助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一面认真布置海防,督造排桩,设置铁链,准备抵御侵略。 

2月26日,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敌人在炸断拦江铁链,攻占横档等几座炮台之后,全力轰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关天培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指挥士兵顽强坚守。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

无奈寡不敌众,守卫炮台的将士大半英勇牺牲,关天培也受伤10多处,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这时,敌人从炮台背后蜂拥而上,一士兵要将关天培背下阵地,他横刀阻止。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

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关天培血战虎门 - 相关历史 关天培血战虎门1841年2月26日。

民族英雄关天培率部在虎门与英国侵略者激战时壮烈牺牲。 

4、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六世祖戚祥曾随朱元璋的义军南征北讨,战死在云南。从此,戚家就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按照明朝制度,指挥佥事是正四品武官。

戚继光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就读书习武,并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亲戚景通去世后袭职,年仅十八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戚继光并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资本上睡大觉,他要凭借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实现自己更高的追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参加了山东举行的乡试,中了武举。

能中武举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当时一般参加武举的人,能通过第一场“马上射”考试的仅十分之七,能通过第二场“步下射”的仅十分之三,再通过“策论”考试的就仅为二十分之—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升任为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成为正三品的官员。

离京赴任前,戚继光曾赋诗一首,名为《马上作》。诗云:“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后来的岁月,确如这首诗中所言,一生戎马倥偬。他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等地抵御倭寇,特别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战场上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三年(1562~1564),戚继光先后在福建独自或者配合总兵俞大猷取得了横屿、牛田、林墩、平海卫、仙游等大捷,又肃清了福建倭患。

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立下赫赫战功,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也正是在戚继光等人的支撑下,明王朝的东南海防总算是得到了稳定。

5、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其主持的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他在广东一边禁烟,一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林则徐后遭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林则徐曾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他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后来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林则徐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1-03
  《卧薪尝胆》的启示

  这几个星期,我读了《春秋战国》这本书,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后,我十分震撼。那时竟有那么多各国争霸而导致人们家破人亡的故事,其中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因打败了楚国,又去攻打正在办丧事的越国,不料,却被越军打败,吴王也失去性命,咽了气。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说要打败越国。494年,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大臣劝勾践不要去作战,否则定然损失惨重。勾践不同意,结果大败。勾践带五千兵马逃到会稽时,被吴军团团围住。越王勾践只好去讲和,当了奴仆。为了早日复国,他带领300人进入吴国称臣,给吴国喂马。一次,夫差病时,还亲自舔尝他的大便。于是,夫差不记杀父之仇,放虎归山。勾践回国后,省吃俭用,军民一心,还与农民一起耕种、织布。终于,在公元前478年,成功打败了吴军,成为了春秋时的最后一位霸主。
  读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突然间清醒了,我明白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只有肯吃苦耐劳,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才能取得最后决定性的成功。
  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前,我只是把老师说的背默任务完成好后,就开始万事大吉,一点点要复习的紧张感也没有,顶多是在妈妈的严逼下,好不容易稍微瞟几眼书本,就与妈妈报告说自己已复习完,保准考好,可每次一发考卷,不是基础题省题不清,就是差错太多,总考不好,可我想到勾践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第4个回答  2021-03-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