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入声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在汉语的一些其他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么样区别平仄,有的网友也提到这个问。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例如:
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五)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sei:塞。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七)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ˊ,「靴」xue三字除外。例如:
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八)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
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9
关于入声情况比较复杂,现代汉语理论并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要从汉语分化来说明。
本来,汉语应该叫做华语,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汉朝直辖统治区域通用才叫汉语或汉话。而华语的基准语音是以洛阳为核心的中部地区的口音,由东夷伏羲部发展而来的东方语音与长江发展而来的南方语音以及西北发展而来的西羌融合而成(即三皇融合语音),最后的统一者是仓颉。因为三皇五帝及夏商周秦汉新时期的天子首都基本上都在大中原地区(包括汾渭平原与秦巴地区),其中又以洛阳为核心,所以就以中原语音为基准,形成了华语的洛阳基准语音体系。虽然历史上也有西京语音、中京语言(洛阳语音)和东京语言(郑汴曲阜商丘)的分异,但是差异太小。这个音系,大体上就是“平、上、去、入”四声与变调。实际上,不对应文字,原来的四声就是现代的四声,现代变化对应文字发声的变化,四声的发音规则没有变。比如入声,就像现在北京话第三声的前部分,非常低沉短促。由于入声非常低沉短促,所以单独发音与入声字在句尾时,总是加上/p/、/t/、/k/等来调节以突显本音。但是本原的入声是没有尾音的!这是现代语言研究普遍误解的一个问题。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混战,早期中京语音一部分随着人口迁移到岭南、福建一代、赣浙一带。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与经过六朝长期大混战的多次融合,同秦汉语音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入声因为低沉而变化最大。但是洛阳基准语音地位还是没有变化,四声规则没有变化。所以唐宋语音还是基准语音,也是中古华语的标准语音。唐宋诗歌现在读起来有一些差异,就是这个原因。其中,晋语与华阳语(上江官话)、下江官话开始形成。所以上江官话与晋语有很多相似语音,但是变调却很大。下江官话因为有东京官话发展而来,所以接近中原官话。
由于唐末与五代十国大战乱,辽朝率先实现了北华统一(宋朝其实在辽朝之后统一大南华地区),其后金朝推翻辽朝继续统一北华地区,于是在中原基准语音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北华官话,同宋统区语音有了一些变化。同时,大战乱再次促使中原人多次大量迁移南方,带去了变音的中原语音和各地变音,形成了华南复杂的上古标准音与变音(如浙闽众多变音)、中古标准音与变音(吴赣湘语)。入声字因为低沉,在音变中分化最大。
元朝再次实现大统一,开始了北京天子首都时代,在中原基准语音与辽金官话基础上正式产生了北京官话。明清两朝更替也定都北京,以北华汉人口音(尤其是东北汉人口音)加上少数民族汉话官腔口音的巨大变化,逐渐融合而成的北京官话,从而再次改变了中京标准语音,形成了北京官话体系。其中,入声字因为低沉再次变化,但最大的变化是在北京官话里统一把入声改为“先入后上”的复合声调~入上调,现代汉语称作“第三声”。
但是,现代汉语的第三声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发音规则的。实际上,第三声只不过是因为入声太低沉短促,才在单独发音与特殊语境里(如句尾与连入调),为了突出语音才改为“入上”复合声调的,其发音还是入声为基础。而在大多数的整句话中,第三声其实还是单一的入声。比如我们说“见假不打就是帮助魔鬼奸商毁灭人民健康”,其中的“假、打、鬼、毁”四个所谓的“第三声”其实都是发入声,因为没有独立发音,也没有在句首句尾等特殊语境中,所以没有必要读作“入上”复合声调。但是单独说“打假”时,一般前一个字才改为“入上”复调,但如果有人问一位认识的市场执法者去哪里,他因为认为工作光荣,回答时为了强调两个字都改读“入上”复调。所以,现代汉语并不是真正的有了新的“第三声”的声调,而且同历史上的入声一样为了强调才在单独发音或特殊语境改读入上复调。华语的入声一直都存在,声调规则一直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历史上的入声字在发展过程中改读其它声调了。北京官话的入声是最后的变化罢了,其低沉短促强调方法是“入上复调法”。
所以,我们的华语语研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而且,我们所谓的普通话根本就不普通,而且中京标准官话的非标准变化。比如失去了大量颚声母(如“我、爱、恩、傲”的上江官话声母)。汉语言走上健康完美发展,还要实事求是地大力研究理论与语言实际及历史。
第2个回答  2014-12-01
第四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2-01
不是现代汉语的第四声,支持真理!!追问

对,楼上骗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