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自曝被小14岁伴侣家暴,如何看待两人的婚姻?

如题所述

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自曝被小14岁伴侣家暴,这段婚姻是一段错误婚姻,主要原因是两个人年龄差距太大,两个人三观不一致。我们先来说余秀华是一个优秀女性,是诗人,有自己理想,追求。但是伴侣比自己小14岁,这样婚姻,基本上不会长久。在我们传统婚姻里,女性比男生大,这样婚姻不存在,或者不被看好。就拿马伊琍和文章来说,他们年龄差距,姐弟恋,到最后不得不离婚。

网上刷到余秀华被家暴,看到家暴两个人,我特别生气。在婚姻里遇到家暴,没有考虑余地,直接分手,是对彼此最好放手。我个人认为,婚姻里两个人是彼此欣赏,既然选择结婚,我们就要接受彼此缺点,欣赏彼此优点,而不是放大对方优点。


余秀华和小伴侣这段婚姻,对余秀华来说是完美。从女性角度来说,每个人女孩都渴望穿上婚纱,有男友送玫瑰花,一场轰轰烈烈恋爱,有浪漫婚姻。一生找到伴侣不容易,婚姻就像一场交易,各取所需。当我们没有互利共赢时,婚姻也就走到尽头,有些时候,不可以白头偕老,体验一次婚姻也是不错选择。余秀华经历这次婚姻之后,会更加完美。

恋爱中我们可以不考虑年龄,在婚姻里年龄喝三观必须考虑。也告诉我们,在选择婚姻时。要考虑年龄因素,不要为了金钱,违背常理。尤其是男生,不要做违心选择。既然不爱对方,就选择放手,不要伤害对方。我们都是成年人,自由恋爱可以理解,但是婚姻不是自由,婚姻是两个家庭事,也是社会大众点评。明明知道结婚,就不要强求在一起,不要一错再错,我们需要及时止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3

婚姻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当是我们的共识。

但余秀华的婚后生活不仅是争吵,竟到了家暴的地步,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本以为是浪漫童话故事,没想终究难免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一地鸡毛。幻想总是美好的,而它的破灭总让人抑郁。

大脑赋予人类浪漫与幻想的天赋,但反过来如此折磨人。余秀华必然对爱情有幻想,即便坦言好色,但内心始终追求白头偕老的爱情,可能是童年依恋缺失,也可能是青春期未曾体验过浪漫,缺什么就想什么,和我们大多数人很像。她的支持者们也应该有类似的对美好爱欲的想象,只是羞于表达,便把情感寄托于余秀华身上。但余秀华被家暴这件事,终究把人们的爱情泡沫扎破了。

幻想是我们需要的,因为不幻想就不浪漫了。爱情是稀缺品,意味着可能大多数人得不到,只能在幻想中将之品尝。幻想总会破灭也必然令人失望,问题不是如何遏止破裂,而是破裂之后该怎么办。有些人会陷入“幻想-破灭-幻想-更破灭”的恶性循环之中,逐渐抑郁,与之连接的还有对婚姻、异性的恐惧感。但我不相信一个人孤独生活必然幸福,她们始终是人,需要亲密关系......男女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恐惧又吸引,诱惑又逃离,内心的强烈冲突需要合理的解释。但我知道很多人害怕解释,以“拖延心态”延迟亲密关系,以“单身更好”否认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有人是不敢看到现实的。心理学家Melvin J·Lerner于1960年代提出,一些人意识深处存在“公平世界假设”,当遇到极为不公正现象后,他们不得不否认、扭曲认知来解释这一假设。据我观察,感情世界也有类似的假设,大胆称之为“灵魂伴侣假设”:有人终生追求“灵魂伴侣”但始终无法寻得,要么对方光环失去后也不过如此,要么感到差异的永远存在,在“寻找灵魂伴侣-失望-寻找灵魂伴侣”的循环中,像陷在一个“生活的怪圈”里头。

余秀华是否有“灵魂伴侣假设”呢?普通人有这假设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但余秀华应该很少。对于有身体缺陷者而言,其世界观恐怕有很大不同,富于个性是其生存的重要条件。身体缺陷迫使他们问自己“凭什么我这么倒霉”这些普通人从不会考虑的无聊哲学问题,他们在童年时期就在思考许多人在衰老后才会领悟的事,比如存在、死亡、意义......自然而然地,他们早已确认“世界不公平的”的结论。对于普通人无法接受的“残忍现实”他们只视之如平常。

存在、死亡、意义和心理学有某种联系。大多身体缺陷者不能很好过活,只有少数采取良性防御者借助优势顽强成长起来的,可谓凤毛麟角。失明的海伦凯勒在黑暗里创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类似的,余秀华发现了自身优势成长为诗人,这就是运用了“补偿”防御机制,通过创作弥补其他方面比如肢体方面的不足。同时她也运用了“升华”,将自己需求的而人们耻于谈论的性欲升华为浪漫,将欲望蕴含于文学之中,以作为生命力的指代。

对于个人成长来说,防御机制必然可以促使超越,但在亲密关系上是无力的。她于7月2日发表的文章表明一些细节:“我给李健写诗......因为我们互为卫星,我觉得主动走近我是不乐意的”,“不想把人家拉入自己的泥潭里”是她在感情世界的自卑和对命途多舛的绝望。余秀华梦想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李健喜欢她,她必然不会选杨储策。而恰巧杨储策像“程咬金”一般出现,热情主动的追求满足了她对于认同、欲望的所有幻想,这让她难以拒绝。

余秀华并不是单纯的小女孩,也会权衡利弊。对于新的关系,她用“黑暗森林”形容恐惧,又用“在一片平原里打滚”表达亢奋。她自知与对方观念的沟壑,一方把爱情当做只有“狗屁的”柴米油盐,但即便如此,一个健全男人的肉体,年轻男性的猛烈追求和“糖衣炮弹”之承诺的猛烈袭击之下,她做出了“不理性但又合理”的决定——和他结婚。

如果没有修饰的话,她与杨储策之间肯定有爱情的,只是这份爱有相爱相杀的特征,只因我不信在肉体之外的贴心安慰只是出于名利。“他的脾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一点很小的事情都会引起一场大波浪”暴露出男方的冲动易怒、意志控制薄弱的性格缺陷,而陷入爱情中的男女更容易爆发激烈的冲突。遗憾在于,余秀华只是个诗人,不是心理师,自然是无法解决对方自身心理问题的,最终的办法恐怕只有分开。据我观察诸多案例,人的依恋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

作者:郭不怂  2013-1-12  恭重号来源: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2个回答  2022-07-08
两人的婚姻本身就不是很对等的,无论如何家暴都是不可取的,希望得到良好的处理。
第3个回答  2022-07-08
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婚姻一开始应该是幸福的,余秀华也很渴望爱情,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但是人总有走错路的时候,现在能够和平分手也很不错
第4个回答  2022-07-08
从一见钟情到迅速结婚,两人进展神速,并高调秀爱情生活故事。但是最近的事件也让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不该随意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希望各自安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