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立体写景手法和调动各种感官的手法描写校园里的桂花

200字作文,要优美,还要一个引人入胜的题目

开头写的是桂花的样子,中间写的是用感官手法写出桂花,最后表达感情。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和科学馆后面都有一排桂花树。这些桂花树比一个大人还高,主干大约和我们的手腕差不多粗,枝干不可计数,一年四季常绿。那翠绿的叶子长满了叶脉,像老人脸上长满皱纹似的。我用手去摸一摸却是光溜溜的,舒服得很。

今年中秋节过后,桂花树上长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花苞,像米粒般大小,看起来饱胀的要破裂似的。过了几天,淡黄色的花从花苞里钻了出来,像是婴儿从他妈妈的肚里生出来。几天以后,有的开出了两三片花瓣,像一个小孩露出害羞的笑脸一样。这是,你不仔细闻,还闻不到香气呢?有的花瓣全开了,像一把把金黄的四叶伞,为树叶增添色彩。

我们一走进校园,就能闻到香味。上课时,香气偷偷地从窗户里“溜”进来,教室里充满了香气,把我们都醺醉了,怪不得人们都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田野里的油菜花是不能和桂花相比的。下课了,我和同学们来到桂花树旁,摘了一朵桂花放进嘴里嚼,呀,真苦啊!

原来桂花闻起来香,吃起来苦。我摇了摇桂花树,头上、身上、都落满了桂花,仿佛我就是一棵桂花树。蝴蝶停在我的头上,告诉我飞行的快乐;蚂蚁从我的脚旁爬过,跟我述说昨天的趣事……一阵风吹过,我才记起我不是桂花树,而是再看桂花。

听大人们说,桂花可以泡茶,还可以做桂花糕,一年四季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我爱桂花树,更爱我们的校园。


扩展资料

在写的时候要安排好顺序,既然是写景物、景观,就要认真观察、分析,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要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或是按方位,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有次序地描写(空间顺序);

或是写出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里的特点(时间顺序),并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才能令人如临其境。

世上的静物变幻多姿,各有其独特的面貌区别于其他景物。由于我们观察景物的“视点”是固定的,所描绘的景物也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增强描写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比较描写的手法,描绘景物色彩,使同一景物色彩斑斓,呈现出层次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9

1、触觉

“‘风吹在脸上不冷’,好,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你’”是对“引语”和“比喻”修辞格的诠释,描述了触摸带来的春风的感觉。这句话首先引用了南宋和尚织南的诗句。

以写下温暖的春风,柔和的,非常亲切的感觉。《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一种“暗喻”的修辞手法,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逼真,容易唤起人们童年的记忆,感受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2、嗅觉

“风带来了新翻土的气息,夹杂着青草的气息,各种花的芬芳,都在微湿的空气中酝酿着。”春风以气味的形式呈现,给人一种轻松、快乐、活力的感觉。

3、听觉

小鸟窝在花丛和嫩叶上,高兴地叫着朋友们炫耀自己清脆的嗓子,唱着小曲,来迎接清风和流水。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鸟儿在“和风和水”中“炫耀”着它们的旋律。作者快乐的表达,如“鸟的歌唱”,给人一种快乐的听觉,衬托出人们快乐的心情,反映出春天给人、鸟和大地上所有的生物带来了快乐。

扩展资料:

《春天》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它首次出版于1933年7月。从那时起,它在语文教科书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诗情画意”的《春歌》中,实际上充满了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和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摘要朱自清一直寻找和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他的灵魂深处——梦想的世界,可以用来把他”,而焦躁不安”的心抵抗外界的干扰让他“置身事外”claustrophilic学习和完成他的研究。《春》是对春意盎然的描述和讴歌,也是对朱自清精神世界的现实写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9-17
远看,一株高大的桂花树如风姿绰约的少女,亭亭玉立于校园一角。近看,稠密宽大的绿叶簇拥着金色的小花。金风袭来,一阵阵浓郁花香沁人心脾。用双手轻轻触摸,那一朵朵小花像一只只小手,迎风摆动,好像迎接归来的学子。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9-17
花瓣花叶花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