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丰功伟绩(简单的)

咳咳··
又是莪la·||

又拜托`越简单越好```````(全不全没所谓)

Thx``

``
``
``
``

1、建立武周:

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不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做完了一系列称帝准备的武后登上则天门楼(应天门),废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史称武周。

追上武氏列祖帝后之号,立武氏七庙于洛阳,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为王。武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由于武氏死后的谥号中有「则天」二字,近代学者多称她为「武则天」。

前后正式掌权23年,如果从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代高宗执政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四十五年之久。

2、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684年九月,太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由太后临朝改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

神龙元年(公元705),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

3、贞观遗风

武则天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户口数由652年的380万户,增长到705年武则天退位时的615万户。

武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号称“君子满朝”的娄师德以及狄仁杰,“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

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历史学家郭沫若给予武周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1、经济上:

武则天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

在一些边疆地区,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军粮运输困难,则天皇帝积极组织军屯,使边疆地区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大有益处。

2、军事上:

武则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选拔人才,提拔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人,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成功地收复了安西四镇,平定了契丹叛乱,打退了突厥的进攻,使中国本土未受骚扰。 

3、政治上:

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凡有一技之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设立殿试的制度,由皇帝亲自监考,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 

4、文化上:

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全书已散佚。

《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第五、六、七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遗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3
武则天(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据说是高宗与武后胞姐韩国夫人所生)被流放(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才华的话,那么在她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同样充分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中,大胆进行吏治改革,放手招贤,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采取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的政策,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每次录取的名额,除考选文官外还增加了武官考试,她还开创了用殿试的办法,亲自测试贡士,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还允许有才能的人自荐。通过种种措施,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制度,为一般的下层阶级参政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涌现了一批如宰相狄仁杰等有才干的大臣,扩大了中央集权统治的社会基础。
同时,武则天还善于纳谏,能虚心接受臣下们提出的意见。她专门做了铜匣子用来装臣下们提出的意见,命大臣们大胆地批评朝政的得失。
在国家大政上,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兴水利、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主张,执行具有进步性的政策。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非常好发展的趋势,民户数量不断增长,使国力达到鼎盛。
外政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恩威并用,灵活掌控,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公元657年,谴大将苏定方攻灭西突厥帝国,解除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公元660年,谴大将苏定方攻灭百济,染指朝鲜半岛。公元662年,谴大将薛仁贵北破铁勒大军,使唐军兵锋直指漠北。公元663年,置单于都护府。公元669年,遣大将李绩、薛仁贵攻灭高句丽,置安东都护府,完成太宗未完之愿,同年置安北都护府。公元679年,置安南都护府。公元692年,遣大将王孝杰等大破吐蕃,复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随着帝国势力对外不断扩张,她感到帝国的整个西部疆域过于辽阔,不易管辖,遂于公元702年,把安西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
武则天执政时的疆域,不仅包括了内地设置的三百多个府州,而且容纳了六大都护府辖地,帝国疆域最大时北起贝加尔湖以北,深入俄罗斯境内,南达越南中部,东至库叶岛,西临咸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世长辞,死后葬在西安市郊的乾陵,陵前有代表六十多个国家形象的石刻人物肃立致哀,为她守墓,这种史上罕见的景象令人震憾,更显她生前的威仪。在她的墓前立有一块没有字的石碑,这与很多帝王死后极尽华美言辞的表彰完全不同。多少年来这块无字碑引起了人们许多议论,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的意思是让后人评价她的功过是非,自已说得再多也是苍白无力的举动。也有人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太伟大,无法用语言表达。可是,这么一位非常出色的中华奇女子,在她死后的漫长时期里,在崇尚男尊女卑思想的中国,却淡视她生前的功绩,生出了很多无端丑化她的憾事。不过,真实的永远不会是假的,事实永远胜过雄辩,武则天生前建立的伟大功绩,就如同被封尘在土里的真金,风雨过后终会向世人展示出昔日辉煌的面容。
第2个回答  2008-08-23
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第3个回答  2008-08-23
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6
经济上:武则天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
在一些边疆地区,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军粮运输困难,则天皇帝积极组织军屯,使边疆地区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大有益处。
军事上:武则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选拔人才,提拔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人,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成功地收复了安西四镇,平定了契丹叛乱,打退了突厥的进攻,使中国本土未受骚扰。
政治上: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凡有一技之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设立殿试的制度,由皇帝亲自监考,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