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由小见大?

如题所述

不要以小而忽略任何事情,很多事都是因小而失大的。疏忽一时,就会遗恨终生。能够注重小的问题,仔细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够发现大的问题,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一切事要防患于未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善于从细小事情中来发现大问题,从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孙亮是三国时东吴皇帝孙权的孙子。小小年纪的孙亮聪明好学,碰事肯动脑筋,深得孙权的宠爱。赤乌十三年,孙权决定:立7岁的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为东吴皇帝。

初夏时节,皇家花园的梅子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梅子。殷红的梅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适人喜爱。

这天,少年皇帝孙亮信步来到花园赏景,当他看到一串串殷红的梅子时,馋涎欲滴,忍不住叫侍从们摘下几串梅子尝尝。梅子入口,清脆酸甜,口舌生津,孙亮对侍从们说:“口感还不错,只是略酸了点。”

一个侍从趋前一步,对孙亮说:“皇上喜欢吃,何不拿蜂蜜浸泡一下?这样腌制后的梅子,不但酸味会大大减低,同时还别有一番风味哩。”

孙亮一听有理,马上使小太监去仓库取蜜。约莫半个时辰后,小太监捧了一坛蜜回来。小太监打开坛盖,孙亮伸头一看,好不恶心,原来有好几粒老鼠屎浮在蜜上。孙亮立刻沉下脸来,问道:“蜜坛里怎么会有老鼠屎?”

取蜜的小太监马上接口答道:“只有问库吏才知道。”

孙亮气愤地说:“把库吏立刻给我找来!”

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库吏被带到孙亮面前。孙亮指着库吏怒气冲冲地说:“你是怎么搞的,连几坛蜜都管不好,真是白吃饭了!”

库吏被吓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口中讷讷自语:“我有罪,我有罪。”随后不无委屈地解释说:“蜂蜜入库时,是我亲自封的口,拿出来时,坛子又原封未动,这里面怎么会生有这种东西?我冤枉啊!”

“冤枉?”孙亮下意识地转过头去,瞥见站在一旁的小太监眼中流露出一份得意、狡黠的神色。孙亮的脑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莫非里面有文章?于是,孙亮问库吏:“在这之前有谁去过仓库?”

库吏马上说:“没有,没有。仓库门我一直锁着的,别人进不了。”

“有人向你要过蜜吗?”孙亮追问了一句。

库吏若有所思地抬起头,然后指指站在一边的小太监说:“前些天他向我要过蜜……”

“你没有给我,我就走了,根本就没进过仓库。”小太监打断了库吏的话。

库吏接着说:“我问他是不是皇上要蜜,他说不是,我于是就没给他。”

孙亮听了,“嘿嘿”地冷笑几声,对小太监说:“如此看来,是你玩的诡计啰!”

小太监连忙跪下,对孙亮说:“我伺候皇上,一向小心谨慎,请皇上明察。”说完后,抬起眼睛看了看孙亮。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真是很难分辨真伪、是非。小太监尽管自以为得计,但他毕竟是疏忽了一个细节。

侍从官刁玄见此情景,上前对孙亮说:“太监与库吏各说一词,一时也很难判断谁是谁非,不如将二人都交给司法部门去审理,我想,很快便会水落石出的。”

孙亮哈哈大笑,说:“这种小事,何必动用司法部门?只要把老鼠屎掰开一看,不就真相大白了吗?”孙亮见侍从们还是迷惑不解,接着说:“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假如老鼠屎里面是湿的,说明鼠屎在密坛里的时间长了,当然要拿库吏是问;假如鼠屎里是干的,肯定是刚刚才放进去的,自然就是小太监玩的鬼了。”

大家一听,恍然大悟。刁玄走上前,用树枝捞出一粒老鼠屎来,用手一掰,见里面干干的。他拿到孙亮面前给他看了一下,再捞一粒,依然如此。

孙亮的无名之火直冒,对小太监呵责道:“你还有何话可说!仗着在我身边,狐假虎威,向人要这要那的。噢,人家没给你蜜,你就怀恨在心,这不是在借刀杀人吗?我怎么能上你的当!”

事情败露了,小太监吓得跪在地上,头磕得像小鸡啄米一样,一连声地要求皇上宽恕饶命。

孙亮见微知著,判清了蜂蜜之中鼠屎的原委,是他细致、周到、全面地分析问题,没有疏忽一个小问题的结果。

在历史上,由于一些人善于观察细微的东西的变化,从而能见微知著,在变乱发生之前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金日碑本来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14岁时被人捉到汉朝来,在皇宫里当了一个养马的奴仆。他是匈奴人,善长养马,马养得十分好,人又正派,汉武帝就封他做了马监,不久又提升他为光禄大夫。汉武帝不管在宫里还是外出,都把他带在身边,很信任和赏识他。

那时汉武帝身旁还有个亲信叫莽何罗。莽何罗的弟弟莽通同一个叫江充的大臣很要好。江充害死了武帝的太子刘据,莽通也参与了这件事。后来武帝发现了江充的阴谋,把江充灭了族。莽何罗和莽通怕祸事牵连到自己身上,就商议要谋杀汉武帝。金日碑发现莽何罗神色反常,就不动声色地暗暗注意他的动静。在宫里,莽何罗走到哪儿,金日碑也就跟到哪儿。莽何罗也明白金日碑在注意他,所以迟迟不能动手。

汉武帝晚年经常不住在长安,而是住在甘泉山的宫殿里。公元前88年6月,武帝正住在甘泉山林光宫。一天清早,武帝还未起床,金日碑忽然发现莽何罗不见了,他就警惕起来,坐在武帝卧室门口守着。一会儿,莽何罗将尖刀藏在袖子里,匆匆从外面进来,直往武帝卧室里走。金日碑见他神色不对,迎上前去打算捉拿。莽何罗一时慌张,撞在一张瑟上,跌了一跤。金日碑猛扑过去,一把抱住,高声喊道:“莽何罗谋反啦!”喊声惊动了武帝同警卫们。金日碑紧紧抱住莽何罗,将他摔倒在殿前的地下。警卫们一拥而上,将莽何罗捆了起来。

金日碑善于观察,见到异常的情况,有非常高的警惕性,从一点微小的变化中,预测到未来的事,也不负汉武帝对他的信任和看重。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由细微的变化来决定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防微杜渐,才能在事情突发之时,思想上有一个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束手无策。所以对细小问题不放松,不疏忽,对成就大事业是十分有益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克服自己偷懒、取巧的心理,要善于观察思考,忍住松懈、疏忽的想法,才能全面地处理问题,不至于有太大的失误。

在历史上,有些人善于总结生活经验,能够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看出大问题。

清朝康熙年间,湖口县衙门中有一个捕快,名叫曹福。因为他长期在衙门担任缉捕盗贼的差役,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很难破获的盗窃大案或人命凶案交给他,破获得非常快,曹福因而很受上级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

平常,闲来无事,曹福就喜欢在外溜达,其实是在观察过往行人的行迹,从中发现疑点。

这天,曹福吃罢午饭,又在河堤上转悠。河中船舶如织,南来北往,一片繁忙景象。这时,一条小舟靠岸了。这是一艘空船,船主将小船的缆绳拴在岸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此后就坐在石头上掏出旱烟抽了起来。

曹福看了一会儿,马上登上小舟,坐了下来。船主看见有生人上了船,马上跨上船来,催促曹福离开,但曹福不走。船主说:“你不走,我就要解下缆绳开船了。”曹福却笑着说:“你开船吧,我愿同你同行。”

船主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喝问道:“你这人真是岂有此理!为何赖在我船上不走?”

曹福慢慢地说:“因为你船上有异物,我要搜查。我是衙门捕快。”

船主听他这样说,走过去揭开舱板,很气愤地对曹福吼道:“你搜吧!”曹福也跟着过去一看,舱中空无一物。“这下你该上岸了吧!”船主说道。

谁知曹福并不挪步,继续说道:“请把底板打开。”船主坚持不愿。曹福拿起一根铁锤,硬将底板撬开,发现底板下金帛累累。船主顿时傻了眼。曹福将其扭送衙门,经审讯,才明白船主乃是多年的老贼。

曹福似乎在漫不经心中拿获老贼,人们很奇怪,问他凭什么发现船上有赃物的呢?曹福笑着说:“其实这十分简单,我看这船很小,船舱又未装什么货物,但它行驶在河中,风浪却不能使其簸动;而船主在拴船缆时,牵曳也很吃力,故我断定船夹底里有物,一查真的如此。”

还有一次,城外由沟田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不是本地人,像是外地行商模样,显然是凶手谋财害命。可是案发后,凶手已逃跑了,县令严令捕快近日拿获凶手。其他捕快经过明察暗访,查不到丝毫线索,很焦急,都想去请教一下曹福,可是曹福却不见了踪影。费了一阵功夫,大伙才在河堤边的一座茶馆里找到了他。曹福正临窗而坐,一边喝茶,一边注视着河中的情景。

“曹兄,你真有闲情逸致,坐在这儿品茗赏景,我们全都急死了。”大伙不无埋怨地说道。

“急什么?来,来!坐下喝杯茶再说。”曹福要大家坐下,眼睛却始终不离河面。

大伙儿被他弄得莫名其妙,说道:“河里有什么看头,除了船还是船。快给我们想些办法吧。”

此时,河对岸有一艘大船开走了,原来被它遮住的一艘中等船露了出来。这艘船上正晒着一床绸被。曹福注视了一会儿,立刻将桌子一拍:“凶犯就在那艘船上面!”

大伙儿来不及细问,都一齐向河边奔去,借了艘小船,飞快地划到对岸,连船带人扣了下来,送往衙门。

经过审讯,船主最后招供:一个行商的人坐他的船时,他发现这人带了很多银子,从而起了歹心,夜间乘商人熟睡时将他杀了。然后将尸体抬到岸上,扔在一田沟旁。

一桩杀人凶案就这样给破了。事后,大伙儿特地将曹福邀到那座茶馆,要他谈谈怎么就能一眼识别真凶。

曹福呷了一口茶,笑了笑说:“干我们这一行的人,一是要积累经验,二是要善于观察。你们当时大概没有看到,那艘船船尾晒着一床新洗的绸被,上面却苍蝇群集,这就有问题了。大凡人的血沾上衣被等物后,血迹虽然能够洗去,可血腥味却很难一下子除净,因而招来苍蝇。那床绸被上有苍蝇,证明上面肯定有血腥味,苍蝇又聚集了那么多,说明血腥味非常浓,肯定沾了很多人血。如果不杀人,哪来这么多的人血?这是其一。”

“其二,只要在船上待过,都应明白船家根本不用或极少使用绸被面的。况且,船家再富有,洗被子时也绝不会将绸面拆去而与被里子一同洗濯,而这个船主就将整床绸被子一块洗濯的,这不是盗来的又是什么?就凭这两点,我判断船主就是凶手。”

听后,大伙个个点头称是,无不佩服曹福的智慧和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