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师说》中所有“之”字的用法

急求!如果全部分析,我会追加分数50分!

一、代词

1、择师而教:代词,指代人。

2、郯子徒:代词。

3、六艺经传,皆通习: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4、士大夫族:代词,指这些人。

5、吾从而师之:代词,指“他”。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代指为“这些”。

二、结构助词

1、古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2、道所存,师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3、古圣人:结构助词“的”。

三、宾语前置

1、句读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四、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师道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扩展资料: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助词。的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PS :拿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6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之”的用法可以归类为:(1)助词,可以译为“的”或不译。例如:古之学者或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人称代词,他或所代指的物。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3)语气助词。通常放在句末,可以不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