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请假六天,朱元璋爽快答应,第七天按时报到,为何朱元璋却说:拉下去?

如题所述

关于法律的公信力问题,商鞅在《商君书》当中这样写到: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意思就是,一个人虽然以前做得很好,但是如果他现在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因为他以前的功劳而掩盖现在的错误。即使是忠臣孝子,即使是以前的守法好官员,如果现在违背了法律,还是要依法处置。崇尚严刑峻法的商鞅甚至说,要对他们“刑及三族”。

对于《商君书》的内容,很多人觉得他残忍、没有人性,有的人则觉得他是厚黑学。不过历史上信奉商鞅之道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就是一个商鞅法家学说的身体力行者,一个著名大臣请假6天,却延期1天才回来,朱元璋都按照违背法律的后果将他处斩,虽然没有“刑及三族”,但是却也足够杀伐果断了。

话说从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的统治并不是特别的顺利。按道理说,他恢复中国的传统政治,恢复曾经的衣冠典章,应该受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是实际上除了底层老百姓对他百分之百拥护外——因为朱元璋让他们解脱了曾经的痛苦生活,许多商人、文人对朱元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朱元璋要把衣冠恢复到汉唐时候的样子,商人们就偷偷地穿上前朝的衣服;朱元璋要科考选拔人才,许多文人就隐居不仕。这对于朱元璋开国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毕竟朱元璋也不可能叫上将军们去断案,去写文书,去搞民事工作。不过当时也有不少读书人响应他,周衡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衡是元末明初的人,在听说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就参加了朱元璋举行的科考,并一举考上。周衡博览群书,以古代的贤人君子为榜样,而且才学渊博,经常能够提出一些让人惊叹的见解。朱元璋是个爱才之人,于是就专门的提拔他,并把他任命为言官,专门负责对朱元璋提意见。

周衡上任没多久,朱元璋考虑到江南连年战争,决定对江南停止征税几年,一时间,周衡也夸奖朱元璋的善举。朱元璋自己做这个事也是心里有数的,因为他也是曾经的赤贫农民,现在天下打得乱糟糟的,如果征税可能很多人都吃不饱饭了。但是老百姓穷,朱元璋的朝廷也穷啊!命令下发下去之后,朱元璋后悔了。

官员的工资等着他发,士兵的军饷也等着他发,还有各地赈灾的钱也等着他发,武器制作、基建工程,也得由他出钱。江南本来就是全国最富庶的地位,一旦那里不收税,他的国库可就得空荡荡了,哪里去找钱去?朱元璋为碗地跟大臣们表达了想要“悔棋”的想法,却被大臣们一顿劈头盖脑的抨击,周衡首当其冲。

周衡对他说:“陛下您也是曾经经历过贫穷,如今老百姓都因为你的大赦天下才能够活命,如果你又出尔反尔提出征税,那么那些在家中等待新一年的粮食吃的老百姓必然有很多因此而饿死了。这既是失信于民,也是置老百姓于水火之中啊!”

这么一说,顿时勾起了朱元璋的伤心往事,是啊,曾经我们家里就因为苛捐杂税没饭吃,害得我偷偷地杀了一只地主家的小牛,差点儿没被他打死。要是我在这个时候征收税赋,指不定又有许多跟我当年一样贫穷的老百姓被地主和士兵逼得生不如死了。再说我作为一个皇帝,如果失信于民,以后天下还怎么治理呢?

于是朱元璋就想通了,毕竟他国库还是有点儿老底的,再去别的地方合计合计,朝廷的苦日子还是能够过的。

从此周衡大受赏识,在民间的名声也大大提高。不过周衡以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建立了功劳,所以后面对朱元璋的渐渐地不是那么畏惧了。一次他有事请假回家,请了6天的假,可是到了第六天回来的时候却遭遇了麻烦,一时间没赶回来,也没有派人前去向朱元璋汇报情况,等到第7天才回来。

朱元璋看到周衡居然违背与自己的约定,他以法家的思维想到,虽然周衡是个功臣,但是如果因此就可以随意迟到,那我的天下以后还怎么治理呢?如果将士们也有样学样,天天迟到,等到敌国入侵的时候,我岂不是要被别人杀死了?于是他不听周衡的解释,把这样一个有功之臣推出去斩首,以向天下人昭示他的法度严明,言出必信。

通过斩杀犯法的功臣,从此天下人对朱元璋制定的法律更加敬畏了,后面有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不过作为一个相当有才华的大臣周衡,就这样被斩杀,看起来还是颇有些可惜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