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已痛失10位院士,这10位院士都有哪些傲人成就?

如题所述

2021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这一年,疫情的影响还没有消退,我国已经痛失了10位院士。 

他们的逝世,这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失。 

他们献身科研,他们是国之脊梁,他们是民族支柱,他们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一辈子为国为民,为家乡,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 。

让我们一起缅怀悼念这些已逝的英雄 。

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1年4月28日,在我国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前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先生不幸去世 。 

闵桂荣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负责完成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任务,并在航天器热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5年11月,闵桂荣院士负责的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

闵桂荣院士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的航天,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空的今天。

王绶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王绶琯先生对中国射电天文学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317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王绶琯院士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大量先进人才。他重视科学教育,被后人称之为“科学启明星”,被誉为“明日杰出科学家创造机遇的领路人”。

他曾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学事业奋斗70多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沈忠厚,我国钻石之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他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石油事业中来。

沈忠厚先生将水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在钻井工程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沈院士在中外刊物共发表论文100余篇,获中外专利15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文专著三部,为我国石油事业作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程镕时,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专家,是我国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他提出的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阐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机理,给出了控制孔度的理论关系。

周毓麟,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他一生勤勤恳恳工作,没有门派之见,虽年届高龄,但仍然关注我国核武器数值模拟,持续关注数学科学的发展。

周又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 。

陈善炯,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 。

谢毓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3
闵容桂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航天器热控方面,负责完成国内各种人造卫星的热控任务,中国天文学领军人物王守官;沈忠厚,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程荣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数学家、研究员周俞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有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总设计师、核电专家彭士禄;沈善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创新卓越中心研究员;谢玉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李静雯。
第2个回答  2021-05-02
他们分别是李京文(中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京沪高速铁路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参考)、谢毓元(发明用于治疗小儿铅中毒的药物和血吸虫病药物)、沈善炯(推动和发展中国分子遗传学)、彭士禄(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周又元(深入研究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从而得到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和温度分布)、周毓麟(中国核武器设计数学研究的早期主要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程镕时(中国高分子物理学开拓者之一)、沈忠厚(多种射流钻井与增产技术及核心装置的发明者)、王绶琯(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和闵桂荣(中国人造卫星开拓者)。
第3个回答  2021-05-03
闵桂荣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在航天器热控制方面,负责完成了我国多种人造卫星的热控制任务,中国天文学界泰斗王绶琯;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沈忠厚;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程镕时;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