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习题2021年版思修练习题汇总1-6章——第一章

如题所述


【第一章:人生价值与道德导向的探索】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第一章的习题涵盖了人生价值的多元维度和道德观念的基石。首先,我们来深入理解人生价值的基石——个人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它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1)。人生价值并非简单的索取,而在于对人类福祉的积极贡献(2),它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自我价值体现在个人生存发展的意义(3)。


评价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贡献的大小(4),而荣辱观作为思想行动的导向,对个体的价值观有深远影响(5)。人生观,这个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立场(6),“知耻”和“礼义廉耻”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7)。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8),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责任的履行(9),而非单纯追求个体的满足(10)。人的本质并不仅限于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1),这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对人生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2)。


在实践中,评价人生价值既要看个人的贡献,也要看其责任(13),同时,人生目的应紧密贴合人民群众的利益(14)。人生观不仅反映在稳定的心理倾向,还体现在我们对人生问题的积极态度(15)。


自我价值是个人活动对于生存发展的重要性(16),而人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的关键组成部分(17)。人生观的核心在于人生目的(18),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是其完整的体现(19),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利益的互动(20),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21)。


人生态度不仅定义了我们面对人生问题的态度,如积极乐观(22),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价值(23)。社会主义的高尚目的,就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24),衡量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25)。


真正的幸福源于个人的奋斗与奉献(26),而非单纯的物质追求(27),而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往往会导致社会问题(28)。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符合人类利益的价值观(29),并始终对他人和社会负责(30)。


人生观是根本的思考框架,包括人生价值、态度和目的(31),处理人生矛盾时,需要辩证看待生死观、得失观和苦乐观(32)。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考量其能力、贡献,还需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33)。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理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趋势,还要与历史、祖国和人民同向(34),以科学的人生观为导向,致力于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35)。劳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人生价值在于个人贡献与社会满足的平衡(36)。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揭示了事业对人生价值的多元体现(37),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38)。最后,保持积极人生态度,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助我们坚定前行(39)。


第一章的答案总结如下:



    A、C、D
    A、B、C、D
    A、B、C
    A、B、C、D
    A、C
    A、B、C
    C、D
    A、B、C
    A、B、C
    B、C、D
    A、B、D
    A、B、C、D
    A、C、D
    A、C
    A、B、C、D
    A、C、D
    A、C
    A、B、C
    D
    C
    D
    D
    B、C、D
    A
    A、B、C
    A、C、D
    A、C、D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选择和人生道路。通过深入学习,让我们共同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