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如题所述

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
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
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
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
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
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
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
",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
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
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
,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
、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
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
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
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
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
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
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
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
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
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
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
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
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
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
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
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
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
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
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
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
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
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
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
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
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
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
,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
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
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
"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
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
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
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
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
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
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
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
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
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
,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
,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
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
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
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
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2.发式和服饰
(1)发式。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
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
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
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
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
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
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
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
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
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
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
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
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
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
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
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
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
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
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
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
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
,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
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
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
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
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
,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
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
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
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
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
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
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
京样"。

(2)服饰。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
服饰影响最为显著的少数民族服
饰,旗袍、坎肩、马褂等至今仍
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各民族人
民喜爱的服饰。
旗袍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
的意思,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
。男子的旗袍是无领的或者是圆
领;捻襟、窄袖、也称箭袖或马蹄
袖;扣绊、下部两面或四面开衩、
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
,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
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
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
是为了上、下马的方便,后成了
区分等级的标志: 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
。还有一种便服,下摆不开衩,
俗称"一裹圆"。腰带是满族男子
服饰中非常必要的,腰带上挂有
各种装饰物件,常见的是玉佩和
香荷包等。
马褂就是在马上穿着的褂子,它
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
外面,可以抵挡风寒。开始时,
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
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
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直到民-国
初年,马褂仍然是人们出入重要
场合的礼服,就是我们今天穿用
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
袖短衣。游猎时期的满族猎户多
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后来的坎肩
兼具装饰作用,多用绸缎制作,
四边镶有彩条;满族坎肩的样式愈
加别致,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
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
、人字襟等,最受欢迎的式样是"
巴特鲁"。
女式旗袍大致与男式旗袍在款式
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装饰而
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宽襟
大袖长袍,此外,旗袍的衣襟、
领口、袖边等处,镶嵌花纹或牙
子,使旗袍变得十分精美,成为
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
演化,愈发新颖讲究。由宽腰直
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
型、流线型;立领、束腰、窄袖、
侧开襟、下摆回收,充分显示东
方女性线条美,显示出东方女性
文静端庄、典雅秀丽的内在气质
,成为中华女性的民族服装。
满族的女式旗鞋是我们俗称的"花
盆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
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
,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
来装饰。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
使满族女子显得身材高挑,风姿
绰约。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
平木为底的旗鞋,称为平底绣花
鞋。
3.民居特点

满族的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
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
族多居住在山区,御寒防冷的问
题是满族民居首先要考虑的实际
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时
期,居住条件简陋,冬天居住"地
窨子",夏季居住"马架子"。随着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间的
交往和学习,满族人逐渐形成自
己的居住习俗。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
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
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
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
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
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 "字型
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
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
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
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
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
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
不便,满族人室内有各种软间壁
,有的是从炕面到房梁用木板糊
纸栅成两个空间;有的是在炕沿平
行的正上方,从棚顶吊下一根长
竿,叫"幔竿子",专门用来悬挂
幔帐,晚间睡觉时放下,在南北
炕之间起到遮挡作用。
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
设备,因为火炕一般都通过做饭
的锅灶,所以烧水、做饭时,炕
总是热的。有的人家还把室内地
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
或"地炕",在特别寒冷的季节,
可以加烧地炕,提高室内的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的是,满族民居
的烟囱没有修在屋顶上,而是"烟
囱坐在地面上",烟囱修在房屋的
一侧,有孔道与火炕相通。烟囱
坐在地面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
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的效力,
而且满族人的烟囱,过火量较大
,烟囱为宽大的台柱形,修在地
面上比较适宜。
东北气候寒冷,室内日常活动多
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室内
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
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
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摆放着
茶具;炕上有用来装衣物的大板柜
,被褥叠放在上面。来了客人,
请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时吃
饭、读书、做针线活也在炕上进
行。
满族民居的门窗也有特点,外面
的门是独扇的木板门,里面的门
是两扇门,有木制的插销。窗分
为上下两层,糊窗所用的窗纸坚
韧如革,称为"高丽纸"。窗纸糊
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
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
纸因冷热不均而脱落。窗纸糊上
后,还要淋上油,这样,既可增
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纸坚
久耐用,所以"窗户纸糊在外",
就成为满族民居的一大特点。
满族入关后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影
响较大,但是在东北的绝大多数
的居民,包括汉族在内,在居室
的特点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满族
民居的影响的。现在比较偏僻的
农村,许多人还是使用这种带火
炕的房子,只是室内的陈设由于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1
1.饮食民俗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东北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