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兰州观后感怎么写?

如题所述

观后感格式分为四个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例文:决战兰州观后感

以老兵的回忆为引子开场,将我们带回到行军的队伍中。

当时的第一野战军所属部队所向披靡,连克胡宗南嫡系,最多一次歼敌4万余人。1949年8月22日,兵临兰州城下的第一野战军汇集30万精锐,而守城的马步芳部队不过10万人。由于急迫的求胜思想和急躁情绪,一场仓促的攻击随即展开。

马步芳凭借兰州城南山高地,拼死抵抗。第一野战军不但未取得突破,还出现重大伤亡,针对严重失利的局面,痛定思痛,紧急调整作战计划,一场周密的作战计划开始部署。聚焦沈家岭阵地,着重表现战争中的紧张局势和转折。

1949年8月25日凌晨,担任左翼攻击的部队因意外引发战事,大战如暴风骤雨般全面打响。为攻破扼守兰州铁桥的沈家岭,切断敌军退路,骁勇的指挥员王学礼带队决死冲锋,连连得手;同一时刻,为控制进出兰州交通要道的营盘岭。



激战正酣,就在沈家岭要被攻克之际,守军大批部队增援而来,瞬间,战况陡转……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的马步芳、马继援倚仗兰州依山夹水、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妄图与第一野战军决一死战。为拿下沈家岭阵地,我军官兵前仆后继。

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勇士李国宾更是用不可思议的投弹频率,击退守军多次疯狂反扑。紧急时刻,解放军增援部队漫卷守军阵地,胜利终于到来。

党中央的和平政策发挥巨大作用,兰州战役后溃逃的部分残兵败将深知大势已去,纷纷投诚。1949年9月5日,西宁和平解放,至此宣告了马步芳、马继援军事集团的彻底覆灭。

耄耋老兵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如愿走上沈家岭。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热血,换来了今天强大的中国。致敬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映照未来;致敬英雄,是为了激励正在路上的我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5
悲怆!!!
第2个回答  2018-07-28
以老兵的回忆为引子开场,将我们带回到行军的队伍中。
当时的第一野战军所属部队所向披靡,连克胡宗南嫡系,最多一次歼敌4万余人。1949年8月22日,兵临兰州城下的第一野战军汇集30万精锐,而守城的马步芳部队不过10万人。由于急迫的求胜思想和急躁情绪,一场仓促的攻击随即展开。马步芳凭借兰州城南山高地,拼死抵抗。第一野战军不但未取得突破,还出现重大伤亡,针对严重失利的局面,痛定思痛,紧急调整作战计划,一场周密的作战计划开始部署。
聚焦沈家岭阵地,着重表现战争中的紧张局势和转折。1949年8月25日凌晨,担任左翼攻击的部队因意外引发战事,大战如暴风骤雨般全面打响。为攻破扼守兰州铁桥的沈家岭,切断敌军退路,骁勇的指挥员王学礼带队决死冲锋,连连得手;同一时刻,为控制进出兰州交通要道的营盘岭,数十名爆破手意图炸毁守军坚固防线,却困难重重;而海拔最高处的窦家山阵地,敌人居高临下用火炮交叉打击两侧的我解放军进攻部队,我军遂用重炮打击,但由于地形陡峭收效甚微。紧要关头,一名扛旗战士指引我军炮火进行精准轰击。激战正酣,就在沈家岭要被攻克之际,守军大批部队增援而来,瞬间,战况陡转……
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的马步芳、马继援倚仗兰州依山夹水、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妄图与第一野战军决一死战。为拿下沈家岭阵地,我军官兵前仆后继,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勇士李国宾更是用不可思议的投弹频率,击退守军多次疯狂反扑。紧急时刻,解放军增援部队漫卷守军阵地,胜利终于到来。然而,面对一个个并肩作战战友的牺牲,参战将士们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党中央的和平政策发挥巨大作用,兰州战役后溃逃的部分残兵败将深知大势已去,纷纷投诚。1949年9月5日,西宁和平解放,至此宣告了马步芳、马继援军事集团的彻底覆灭。
耄耋老兵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如愿走上沈家岭。那些年那些人,用青春热血,换来了今天强大的中国。致敬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映照未来;致敬英雄,是为了激励正在路上的我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