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盗墓是什么样子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古墓中殿摆放的一具金棺被撬开后,里面的墓主尸身还未腐烂,连络腮胡子都看得很清楚,身下铺着金箔盈尺,棺内的金银珠宝,多的数不过来。这是一座大墓,有前中后三座殿,金棺就摆放在中殿,旁边还有几个面目狰狞的铜人,毫无疑问,这样的规格,即使在崇尚厚葬的墓主年代,这也并不多见。焦四让手下将宝物全部盗出运回,仅凭这一座古墓,焦四便一夜暴富。

这只是清末的盗墓高手焦四盗墓生涯中的一例,焦四其人,代表了当时民间盗墓的最高水平,从找墓探穴,到凿洞起宝,焦四都是发丘摸金的高手。

焦四是广州人,自然属于盗墓派别中的南派,南派长于巧计,探寻墓穴时有一套“望闻问切”的手法,如果用现代的词语来形容,类似于小说《鬼吹灯》中的摸金校尉,焦四也跟小说中的摸金校尉一样,能把风水术、望气法等手段运用得得心应手,据说,他的盗墓生涯从来没有看走过眼,在《清稗类钞》中也记载焦四盗墓“百不一失”,在广州民间,焦四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被称为“巨盗”。

焦四以盗墓为职业,有这样的手段,当然成了盗墓界的大哥,手下常年跟着几十个兄弟,成了气候后,焦四就不用再亲自动手盗墓,他要做的,是团伙中“掌眼”的工作,具体说,就是“观风”“望气”“听声”“看土”,这也是盗墓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哪一样功夫不到,整个团队就可能瞎忙一场,一无所获,不过对焦四来说,这是不存在的风险,凭借“三听一看”的功夫,焦四就能知道地下是否有墓,墓中是否有随葬宝物。

事实上,这些功夫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自古流传下来,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在《太平广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岗寸草不生,手下异人据此认为,这个地方一定藏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时,曾服用过生与石,时间长了,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生,曹操将信将疑,让人挖开一看,下面果然有座大墓。

焦四的“三听一看”就是这样的手段,比如“一看”,就是观草色,如果观察到附近地表的植被生长得不好,地下就可能会有古墓,特别是秦汉的大墓,而如果当地正是古代的墓葬区,那十有八九就跑不了了。

这样的办法用现代的科技来解答的话,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要防水,所以古墓所在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低,这样可以避免地下水和雨水渗透进墓穴,而且古人入葬时,并不是用普通的土,而是使用干燥的木炭、黏稠的白膏泥和石灰结合的三合土,这样的土是人工合成的,根本就没有肥度,也不含什么水分,所以地表植物很难在上面生长。

比如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就是这样,这个古墓位于山西宝鸡市凤翔县城南的一个村庄,墓主是秦穆公嬴任好,在古墓周围,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种什么庄稼,就是很少有收获,只得被废弃成为荒地。

另外古墓中还会使用许多的朱砂、石丹、雄黄、钒石等有毒性的物质,时间长了,毒性挥发到地表,也造成了植物的死亡。

焦四“观草色”的原理也就是这样。除了观草色,还有观泥痕,望气等手段,大致也跟《鬼吹灯》等小说中描写的类似,最高级的本事叫“闻家”,据说鼻子一闻土壤,就能知道地下是否有古墓,但焦四并不会闻家,大概是已经失传的技艺。

焦四是广州人,当然最熟悉广东地区,他最喜欢活动的地方是白云山一带,这里是广州的风水宝地,山上古墓众多。根据“秦埋岭、汉埋坡”的口诀,再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焦四没有看走眼的记录。至于找到墓地后具体怎么盗,其实没有小说中那么玄乎,通常焦四确定墓地位置后,会尽快召集人手,以免消息泄露,夜长梦多。开工后,必须连夜奋战,迅速挖掘,“日夜兴工、力倔之”,可见盗墓也是个辛苦活,焦四亲自坐镇,挖到不同土层,他必须仔细辨别,确定年代,盗洞打通,派人侦查,确定安全后,“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基本就大功告成,就看随葬宝物的多少了。

焦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焦四或许是他的本名,或许是绰号,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没人说得清他最后去了哪里,就他从事的行业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否则,他不是被仇家所杀,也早就被官府所抓,身首异处了。

第2个回答  2020-12-04
真实盗墓的场景 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条件也是比较艰苦的,并且木墓里面的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
第3个回答  2020-12-06
就是几个人约在一起下墓吧,看起来也并没有电视上那么的恐怖,也不用害怕鬼神之类的东西吧。
第4个回答  2020-12-04
真实的盗墓是非常专业的,他们懂得风水懂得跟什么地方才能下到墓地里面,各方面都很专业,跟看电视剧没有太大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