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里茨战役介绍??

如题所述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会战”,他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波拿道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作战背景】 1805年10月,法军取得了乌尔姆会战的胜利。但是当时的形势对于法军来说,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仑在乌尔姆接受奥军投降的第二天,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西口的特拉发加角,同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此时,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是:首先,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已经穿过奥地利,进到了奥国西部边界的因河一线。这支俄军约有4万5千人,途中汇集了陆续败退下来的奥军部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劲旅。因为奥军已在乌尔姆失利,他们进到因河以后立即停驻下来,企图凭借有利地形组织防御,阻止法军向维也纳进攻。而在该军后面跟进的另一支俄军,当时已从东北方向进入摩拉维亚(现捷克南部),正向奥洛穆茨开进。
其次,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已在意大利北部摆脱了法军的牵制,目前正向国内撤退,其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加强维也纳的防御力量。还有,在乌尔姆要塞被围之前进到弗赖堡的一支奥军,大约6000人,已经同原驻那里的盟军会合而驻止设防。在法军继续东进后,该军必将严重威胁法军日益廷长的后方交通线。
如果这几支军队会合起来,或者同时配合作战,那么,法军必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除了奥俄联军的上述动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投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样一来,形势便日益紧张了。如果十几万普军越过了鲁特山脉,在法军背后投入战斗,那么,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国军队的联合攻击。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无论如何必须在普鲁士参战以前彻底击败俄军,摧毁第三次反法联盟中这根重要支柱。
在乌尔姆会战中逃脱的奥军残部与俄军5万人会合后向东退却。11月中旬放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俄奥联军继续向北转移。拿破仑当机立断,力求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在因河一线的俄军之退路,想在卡尔大公率领奥军回到奥地利以前,把这支俄军包围歼灭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因而极为明智地在法军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之前,就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尔后继续向北实行退却。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
11月14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命令骑兵军和第4、第5军一刻也不停留,立即从维也纳出发,北渡多瑙河进行追击。同时,命今第3军从维也纳继续向东,前出到布拉迪斯拉发,保障大军右翼的安全,并且大张声势,尽量造成拿破仑正在这个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军向西北开进,前出到布迭约维策,负责监视从乌尔姆侥幸逃出的费迪南大公,保障大军左翼的安全。
进驻维也纳的法军要想追击撤退中的俄国部队,必须越过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夺占维也纳城北的那座大桥。
奥军撤出维也纳后,对于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维也纳桥,舍不得像库图佐夫那样,撤出之后立即予以炸毁,而是将桥暂时地保留着。负责防守该桥的奥斯贝尔公爵接到命令,只有万不得已才可将桥炸毁。法军骑兵军军长缪拉巧施妙计,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维也纳城北大桥。
维也纳桥的丢失,完全出乎库图佐夫的预料之外。法军很快开到了多瑙河北岸。现在,俄军随时都可能被追来的法军包围。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然而,在继续追击俄军的过程中,骑兵军长缪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骑兵军在追到摩拉维亚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俄军后卫的顽强阻击。缪拉担心自己一个军单独冒进,周围态势对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达之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自作主张,向俄军的后卫指挥官提出了暂时休战的建议,并允许俄军自由地向北撤退。俄军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缪拉的建议,并安全地自动撤走了。对于这个愚蠢行为,拿破仑当然非常恼怒,他责骂缪拉说:“我简直找不到话来表示我对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个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休战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胜利。立即破坏休战,向敌军前进。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俄军的后卫部队本来打得很顽强。有效地迟滞了法军的前进速度,现在,加上一个偶然的停战协定,又使他们获得了缓兵之利。因此,库图佐夫得以率主力顺利撤到布尔诺,尔后又退到了奥洛穆茨。
与此同时,由俄国本土开来的另一支俄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自监督之下,也已经赶到了奥洛穆茨。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随同撤退的奥军到达了该城。11月下旬,得到俄国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约8.7万人)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追赶到布尔诺地区后也停止前进,敌对双方相距60余公里,各自占领阵地,积极谋划着下一步行动。拿破仑一方面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选择有利地形与敌手对峙;另一方面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进行谈判。拿破仑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而骄横的沙皇也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当时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如果法军来攻,应该毫不迟延地继续撤退,以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只有等待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和后一批来自俄国的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才能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另一派人,以年轻气盛的沙皇和联军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为首,其中还包括沙皇的年轻侍卫长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们。他们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因此,当包括近卫军在内的2.7万名俄军开到以后,在联军已经拥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东躲西藏,不去同法军接触,那就太不象话了。他们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拿破仑闻知联军内部的争论后。意识到要想引诱联军在普鲁士参战和又一批援军到达之前进行决战,必须采取欺敌措施,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不能得逞。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同时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金去奥洛穆茨谒见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停战谈判。而且,特别指示萨瓦金,叫他请求沙皇,同意与拿破仑举行单独会晤;如果亚历山大不愿意与拿破仑会见,那就建议他派一个全权代表来法军大本营进行谈判。
拿破仑采取的这些行动,在联军总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欢呼。许多将军认为,这是法军软弱无力的反映,拿破仑已经害怕了,无能为力了,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把他打倒,千万不能放过他。这样一来,库图佐夫的阻劝,终于丝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张被彻底否决了。
沙皇亚历山大判断,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去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并不打算达成什么协议。拿破仑又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在会见这个特使时,他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样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处。而在会见结束时,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沙皇使者提出的关于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要求。这也使俄国特使加深了拿破仑信心不足的总印象。这个事后被拿破仑轻蔑地嘲笑为“黄毛小子”、十足的“轻浮之辈”,而当时在拿破仑面前显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实际上自己被拿破仑戏弄了,扮演了为拿破仑传达意图的可笑角色。经过一番表演与活动之后,拿破仑深信,联军一定会上圈套,决战即将到来。
【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上当,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战役进程】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力,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战役结果】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役简评】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而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战斗行动方面一再严重失算(对敌情侦察不够,错误地估计拿破仑军队采取消极被动的行动,对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官兵纵然英勇奋战,却未能挽回败局。
整个战役给人启示较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点:
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
必须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
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必须把握战机,果断用兵。

【战后影响】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8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背景
1804年的欧洲,战争乌云密布。自1802年亚眠和约以来,英国和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地中海和巴尔干冲突不断;俄罗斯和法国的关系也在恶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处决,导致英国和俄罗斯对法国的不满最终爆发。1805年4月,英国首相威廉·庇特和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订圣彼得堡协议,英国和俄罗斯结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地利帝国起初持观望态度。但1805年3月,已经加冕为法兰西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进一步加冕自己为意大利国王。这一举动激怒了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1805年7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亚。1805年8月底,马克将军和库图佐夫将军分率奥地利和俄罗斯大军,向巴伐利亚的乌尔姆进逼。拿破仑迅速调遣部队,在乌尔姆包围了奥军,并在库图佐夫赶来增援之前,于10月20日迫使马克将军投降。库图佐夫闻讯仓皇撤退,缪拉亲王指挥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战至此,法军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战果辉煌。但整个战局得形势对于法国来说依然十分严峻。乌尔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国皇家海军就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打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确保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引起了巴黎的恐慌。库图佐夫摆脱了追击,和巴克斯霍顿将军的增援俄军以及俄皇奥皇的直属部队会合后,兵力超过法军,随时可能反扑。法国人此时远离后方,后勤供应紧张。情报部门还带来了更坏的消息:普鲁士也即将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鲁士参战,法军将腹背受敌。拿破仑需要迅速歼灭俄奥联军,一举确立胜势。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波拿道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战役进程

部署
1805年11月21日,拿破仑率领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进驻奥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奥联军引进他亲自选定的这个战场,以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打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对面的奥母兹聚集了85000俄奥联军,他相信联军会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为了确保对手上钩,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谈判中故意示弱,接着让部队做出准备撤退的假象。最后又走出大胆的一步:主动放弃位于战场中央的战略要地普拉钦高地,将自己的右翼彻底暴露在联军面前。与此同时,波拿道特和达武的两个军正在火速赶来增援。他们一旦到达,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000人,足以和联军匹敌。对此重要消息,联军却一无所知。
12月1日,拿破仑令做出了最后的部署。左翼由拉纳的第五军(13000人)镇守北面的桑顿山,缪拉亲王的5600名骑兵预备军在后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也将在这一线发起攻击。南方的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是拿破仑故意暴露出来的右翼,吸引联军进攻。这一侧仅由苏尔特军的一个师12000人把守,师长列格朗。达武的第三军将在第二天凌晨抵达增援。苏尔特军余下的两个师(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则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切断联军两翼的联系。

与此同时,联军总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主张继续撤退以拖垮劳师远征的法军,但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将军们被拿破仑的诱敌之计所迷惑,认为这是打败拿破仑的天赐良机。尽管名义上库图佐夫是全军总指挥,但实际的决定权在亚历山大手中。最后,由奥地利的洛维特将军制定的联军作战计划正中拿破仑下怀:巴格拉季昂指挥右翼前锋部队进攻桑顿山,牵制法军。利希顿斯坦因的第五纵队则负责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联军主攻方向在南线,左翼前锋部队和第一二三四纵队在巴克斯霍顿的指挥下,将攻占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打垮法军的右翼,然后向北全面包抄。
南线和北线
12月2日凌晨6点,联军在弥漫的大雾中开始移动。激战首先在南线爆发,基恩米亚率领5000奥军组成的左翼前锋部队进攻塔尔尼兹村,被法军击退。8点,多克托洛夫第一纵队的14000俄军赶到,以优势兵力攻下了塔尔尼兹村。联军在塔尔尼兹村还未及站稳脚跟,达武已经率军赶到并立即发起反击,夺回塔尔尼兹村。随后,联军乘混乱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再次攻下塔尔尼兹村。

对塔尔尼兹村的进攻开始后不久,伦格朗指挥的第二纵队(俄军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维斯基指挥的第三纵队(俄军10000人)也先后投入了对索科尔尼兹村的进攻。索科尔尼兹村战况激烈,俄军首先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不久,败退下来的法军立即重整部队,发动反击夺回索科尔尼兹村。俄军再次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达武军的费利埃师赶到,又将俄国人赶出索科尔尼兹村。此后索科尔尼兹村反复易手,但联军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占据。

在北线,巴格拉季昂指挥的右翼前锋部队由13000名俄军组成,利希顿斯坦因的4600名奥地利骑兵在他的侧翼。他们负责进攻拉纳把守的桑顿山。联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攻势,但在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点30分,拉纳和缪拉发动反击,一举将联军赶出北方战场。

普拉钦高地
在南线和北线展开激战的同时,苏尔特军的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共16000人)乘着浓雾的掩护,推进到普拉钦高地脚下静静潜伏,等待着进攻的信号。上午8点半,由24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在克罗拉瑟的指挥下,也开始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的攻击。至此,南线已吸引了超过5万人的联军主力。中央的普拉钦高地正如拿破仑的设想一样,变得兵力空虚,法军将轻而易举的从此突破。

上午9点,拿破仑对苏尔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也就在这时,红日终于透出云层,驱散了浓雾。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精锐士兵敲着鼓点,挺着刺刀,一举冲上普拉钦高地。

面对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钦高地原上本洋溢着乐观气氛的联军总部顿时乱作一团。克罗拉瑟的部队已经离开,利希顿斯坦因的部队也在激战当中。法军轻易的就粉碎了驻守俄军的抵抗,占领了高地。伦格朗率第二纵队反攻,也被苏尔特军击退。11点30分,法军已完全控制了普拉钦高地。随后,拿破仑将大本营移到了普拉钦高地上,同时命令波拿道特从北线赶来增援。

为了避免被彻底分割的命运,康斯坦丁大公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俄罗斯近卫军做孤注一掷的反攻。拿破仑也将贝西埃指挥的近卫军投入战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但拿破仑手下还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军,而联军已经没有一只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了。随着波拿道特大军源源不断开上普拉钦高地,俄罗斯近卫军终于支持不住,全军溃退。到了下午2点,普拉钦高地上尸横遍野,拿破仑完成了他分割联军的计划,联军的中路彻底被击溃。自此大局已定,联军的溃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联军的溃败
下午2点,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兵分两路,从普拉钦高地南面开下。一路前往索科尔尼兹村,会同达武发起反击;一路切断南线联军的归路。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各支部队纷纷夺路而逃。混乱中,亚历山大甚至丢掉了他的参谋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亚历山大最后被俄军在一个小村落中找到。挡在联军撤退线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钱湖。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士兵试图从结冰的湖面逃离。但此时普拉钦高地上的大炮已经架好。炮弹呼啸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数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联军士兵则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结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9641.htm
第2个回答  2008-08-08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会战”,他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波拿道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9641.htm

第3个回答  2008-08-08
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8-08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