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这才是心理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近期,看《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第九版  基思·斯坦诺维奇 著),脑洞大开,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的批判性理解和思考。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具有与其它科学学科一样的科学特性,但心理学的结论是概率式的,推理是与统计学相关的,这恰恰与人们想要得到确定性答案的要求相违,而且,关于心理学研究相对抽象,特别是一些概念难以被人所理解,而此书所介绍的正是学习和认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概念,比如:概率推理、可证伪性、操作与本质、聚合性以及相关和因果等。

简要举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三个内容:

书中把概率推理描述成: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瞳。

因为研究发现,很多人头脑里压根儿没有概率推理的基本原则,更多人则是有一些但并不完备。一个具体事件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

比如,吸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但并非绝对。医学能够以很大的把我告诉我们,吸烟群体中的人比与之相似的非吸烟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死于肺癌,但不能告诉我们哪一些人会死,这种关系就是概率;它并不适用与个案。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真的知道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不吸烟的人引用吸烟导致肺癌的统计数据,试图说服一个瘾君子戒烟,说的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对方的反唇相讥:“嘿!你看那个铺子里的老王,他从16岁开始,每天要吸三包烟,现在已经81岁了,看上去还很结实!”

从人们对此可能做出的推断显而易见:就是这一个鲜活的个案特例已经推翻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关于100只猴子炒股的有趣实验。大概意思是,让100只猴子扔飞镖选股票,选中上涨和下跌股票的概率分别为50%,很明显,第一年它们之中有50%会击败它们的对手。第二年,这50%中又有一半会击败对手,即25%的猴子能连续两年击败它们的对手。之后第三年又有一半能击败对手,即12.5%的猴子连续三年击败对手。最终到第四年,又会有6.25%的猴子击败对手。因此,100只猴子中大概有6只“连续四年击败了其它猴子”,也就是100只猴子中大概有6只能取得像财经节目和报纸所说的“连续四年击败了其他经纪人”的骄人成绩。然而,这仅仅是概率的偶然性,我们可以预估大概有6只猴子会有这样的成绩,却不能预估出具体是哪6只猴子。

还有用“赌徒谬误”、“自选彩票号码的错觉”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读起来毫不费力,很有意思。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与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可证伪性主张,一个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必须两面兼顾,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也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我觉得可证伪性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思维逻辑。比如,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我回答说:“没有”。但他却跟我说:“那你证明给我看,如果你拿不出没有鬼的证据,那你的说法就是错的”。事实是,我根本拿不出证据,这就是不可证伪性。

心理学不是事后能够解释一切,但事先却无法做出任何预测的理论,认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看明白一些普遍真理、说教及谚语的虚妄。

比如:①“三思而后行”与“该出手时就出手”;②“小别胜新婚”与“眼不见、心不烦”;③“欲速则不达”与“时不我待”;④“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三个和尚没水吃”;⑤“行走江湖,安全第一”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异性相吸”与“物以类聚”;⑦还有“今日是今日毕”与“要顺其自然”。

这些谚语和俗话意思相反,又怎么看都有各自的道理,那到底有事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类谚语和俗话构成了对行为的固有“解释”,人们爱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拿出一条出来解释一番。这正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判断他人行为和人格的高手,因为事后判断,没有被驳倒的风险。

本质主义通常认为,无法对现象做出最终解释的任何理论都是无用的,这样的理论不能反映真实的内在情况,不能反映世界存在的方式的本质。比如:世界是如何开始的?我们来到这世间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这些本质主义者的问题,如果谁要是明确说找到了终极答案,那才是真正需要怀疑的事情。

操作主义的实证研究注重用信度和效度去衡量。如果一个事物是可信而有效的,那么就是可信的;高信度而低效度和低信度而高效度,是无用的。操作主义使我懂得,心理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不能去解答终极问题,但是也与其它学科一样具有相同的科学属性。

总之,这本书不仅讲了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还致力于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一些偏见和看法,同时也告诉人们去如何鉴别伪心理学。

通读一遍《这才是心理学》,总体感到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品读的心理学著作。
相似回答